国考行测中的数量关系模块,常常让许多考生头疼。它不仅考验你的计算速度,更考验你的逻辑思维和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别担心,掌握了核心的解题公式,就像拥有了打开数量关系宝库的金钥匙,能让你事半功倍,轻松应对各种题型。
数量关系的基础公式,如同武林秘籍中的基本功,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所有复杂技巧的根基。熟练掌握它们,能让你在面对绝大多数题目时,都能迅速找到切入点。
行程问题:这是数量关系中的“常青树”,几乎年年必考。
基础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相遇问题:相遇时间=总路程÷共同速度(t=S÷(v1+v2))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t=(S1-S2)÷(v1-v2))重要提示:注意速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一致性,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速度是千米/小时,时间就应该是小时,而不是分钟。
基础公式:售价=成本+利润利润率:利润率=(利润÷成本)×100%折扣:实际售价=原价×(折扣数/10)关键点:区分“利润”和“利润率”,以及“折扣”是基于原价还是成本。题目中往往会设置陷阱,需要仔细审题。
基础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工作量(通常设为1):1=(各工作效率之和)×总时间单个工作效率:1/(完成该工作所需总时间)合作完成时间:1/(a+b+c)(其中a、b、c分别为甲、乙、丙单独完成工作的时间的倒数)巧记: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1”,那么“工作效率”就是“1/完成所需总时间”。
浓度问题:也是高考数量关系中必考的题型,涉及溶液的混合。
基础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混合后浓度:混合后浓度=(混合后溶质质量之和)÷(混合后溶液质量之和)×100%稀释:浓溶液加入溶剂(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增加。重点:题目中可能出现“蒸发水分”等情况,这相当于在减少溶液质量,但溶质质量不变。
整除性质:如果a能被b整除,那么a的倍数也能被b整除。余数性质:(a+b)%m=(a%m+b%m)%m;(a-b)%m=(a%m-b%m+m)%m;(a*b)%m=(a%m*b%m)%m。奇偶性: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奇×奇=奇,偶×偶=偶,奇×偶=偶。
应用:很多复杂的数论问题,通过奇偶性判断就能排除大量选项,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虽然数量关系中的几何题可能不会直接考查复杂的几何定理,但一些基础的面积、体积公式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圆:面积=πr²(r为半径),周长=2πr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边长³圆柱体:体积=πr²h(h为高)
需要强调的是,公式本身只是一个死的知识点,真正强大的是能够将公式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大家:
分类记忆:将公式按照题型进行分类记忆,形成体系。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尝试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记忆更深刻,也更容易在考场上回忆起来。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公式的应用,熟练到条件反射的地步。
掌握了这些基础公式,你就已经为数量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下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更高级的公式和解题技巧,帮助你实现质的飞跃!
在掌握了数量关系的核心基础公式后,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些更具“巧思”的公式和方法,这些往往是解开复杂题目的关键,也是帮助你拉开分数差距的利器。
基本公式:概率=(符合条件的结果数)/(所有可能的结果数)互斥事件:P(A或B)=P(A)+P(B)独立事件:P(A且B)=P(A)×P(B)重要补充:在国考中,概率问题常常与“组合”、“排列”等概念结合,需要对这两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排列:P(n,m)=n!/(n-m)!(考虑顺序)组合:C(n,m)=n!/(m!(n-m)!)(不考虑顺序)
数列问题: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一些特殊的数列规律。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d为公差)前n项和公式:Sn=n(a1+an)/2=n/2*[2a1+(n-1)d]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n-1)(q为公比)前n项和公式:Sn=a1*(1-q^n)/(1-q)(当q≠1时)特殊数列:有些数列并非简单的等差或等比,需要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发现其递推关系或通项公式。
统筹规划问题:涉及如何安排工作顺序,以达到最快或最优的效果。
核心思想:找到关键路径,优化整体流程。公式应用:常常会用到“工作量”、“效率”、“时间”等概念,但更侧重于逻辑分析和流程优化,而非死板的套用公式。举例:比如一项工作包含A、B、C三个步骤,A必须在B之前完成,B必须在C之前完成。那么完成顺序只能是A→B→C,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统筹规划。
容斥原理:用于计算多个集合的并集大小,即至少包含其中一个集合的元素个数。
两集合:|A∪B|=|A|+|B|-|A∩B|三集合:|A∪B∪C|=|A|+|B|+|C|-|A∩B|-|A∩C|-|B∩C|+|A∩B∩C|应用:在解决“有多少人会A技能,有多少人会B技能,问至少会一项技能的人数”这类问题时,容斥原理非常有效。
除了以上这些“硬核”公式,还有一些“软技巧”能够帮助你快速解题。
代入排除法:对于选择题,如果通过公式推导比较耗时,或者题目本身就设计了选项,那么代入选项进行验证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
前提:选项的数量不能太多,并且代入验证相对容易。策略:可以先代入一个比较特殊的选项(比如整数、特殊比例的选项),如果发现不符合题意,则快速排除。
特殊值法:在一些含有未知数的题目中,可以尝试代入一些特殊的数值(如1、0、2等),来寻找规律或验证公式。
适用范围:题干中不涉及具体数值,而是用字母或文字描述的题目。注意事项:代入的特殊值不应该和题目中的“边界条件”或“特殊情况”重合,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量纲分析法:在一些涉及物理量或单位的题目中,通过分析等式两边的量纲是否一致,可以帮助判断公式的正确性,或者快速得出结果的单位。
举例:速度的量纲是“长度/时间”,如果一个公式计算出的结果量纲不是“长度/时间”,那么这个公式很可能是错误的。
数量关系公式是解题的基石,它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方法。但记住,公式本身并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考高分。真正的诀窍在于:
深刻理解: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仅仅是记住表面形式。灵活运用: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境,选择最合适的公式或方法。勤于练习:熟能生巧,通过大量的实战练习来巩固和深化对公式的掌握。总结反思:做完题目后,及时总结解题思路,特别是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题型和方法。
国考行测数量关系,并非不可逾越的难关。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将它们内化,你一定能够在这部分取得优异的成绩!祝你备考顺利,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