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的常识部分,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知识博物馆,历史文化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对枯燥年代和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刻印证,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内核的不断追溯。要在这片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扬帆远航,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储备。
中国古代史是绝对的重头戏。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礼乐文明,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智慧火花,秦汉一统的雄浑气魄,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隋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宋元的科技与艺术繁荣,明清的民族融合与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成就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了解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察举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熟悉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家的君臣关系等;掌握重要的历史节点,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以及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往往不会局限于纯粹的记忆,更注重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以及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更是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每一个里程碑都凝聚着无数先辈的血泪与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历次重要的会议和决策,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辉煌成就,是常识部分必不可少的内容。
特别要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文献、国家发展战略等。例如,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建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以及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常考常新的热点。
再者,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常识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但不限于:
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要了解各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书法、绘画、戏曲、建筑等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流派也值得关注。
哲学思想:除了前面提到的诸子百家,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辩证法”的朴素思想等。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的习俗、起源;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四合院、徽派建筑);传统工艺(如陶瓷、丝绸、剪纸);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四大发明家等)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要高效复习这部分内容,不能死记硬背。建议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
点:抓住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概念,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线:将这些“点”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体系。比如,可以按照朝代顺序梳理,或者按照思想流派梳理。面:将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宏观的认知框架。
利用好各种资源也至关重要:教材、参考书、历史纪录片、博物馆参观(线上或线下)、甚至一些高质量的历史类APP,都可以成为你知识储备的有效补充。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流的机会,这不仅能帮助你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你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
国考行测的常识部分,绝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回顾,它更关注当下,关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国家方针政策。这部分内容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代的活力与国家的脉动,要求考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面。要想在这部分“突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构建一个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时事政治是常识考察的“晴雨表”。这主要包括:
国家大政方针: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如历次中央全会、重要全国代表大会),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与国家发展方向、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是考查考生政治素养和宏观视野的重要维度。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的国际会议(如G20峰会、APEC会议、联合国大会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活动和贡献,以及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重大国际冲突、全球性危机、重要科技突破等)。
也要关注国内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事件、自然灾害、经济动态等。国家重要法律法规:近期颁布或修订的重要法律,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律(如《民法典》的重点内容,《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以及一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
复习时事政治,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过”和“知道”的层面,而是要理解其背景、意义和影响。建议考生建立一个“时事政治周报/月报”的复习习惯,通过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获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科技前沿与生活常识构成了我们知识体系的“硬核”与“软装”。
科技发展: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常识考察也紧随其后。要关注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航空航天(如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新能源(如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等领域的重要概念、发展现状、代表性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理解人工智能的几种主要技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以及这些科技进步对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生活常识与基本国情:这部分内容看似“零散”,实则反映了考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程度。包括:地理国情: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重要城市、地理特征(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河流、山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经济常识:基本的经济概念(如GDP、CPI、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的主要经济制度,重要的经济现象(如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文化常识(补充):除了前面提到的历史文化,还可能涉及一些现当代文化现象,如重要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
法律常识(补充):除了宏观的法律法规,还可能涉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合同、交通安全等。自然常识: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如天气现象的形成,常见疾病的预防,基本的营养学常识等。
针对科技和生活常识,学习的关键在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而不是简单记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比如,了解5G的优势,就能明白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手机上网体验;了解《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总而言之,国考行测的常识部分,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它要求考生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宏观视野,对国家发展大局和时代前沿有深刻理解;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细致观察,对身边生活和基本常识有清晰认知。只有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时政的脉动、科技的创新以及生活的多彩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构建起稳固的常识知识体系,在国考的战场上,从容应答,赢得先机。
记住,常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你最闪耀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