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备考,如同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沿途布满了挑战与诱惑,也充斥着焦虑、迷茫、懈怠等各种情绪的暗礁。想要在这场“战役”中稳步前行,直至终点,学会情绪管理,便是为自己点亮一盏指引方向的心灯。
焦虑,是备考路上最常见的情绪“访客”。它如同一个时不时跳出来在你耳边低语的“小恶魔”,告诉你“时间不够”、“别人比你强”、“万一考不上怎么办”。焦虑并非洪水猛兽,适度的焦虑,反而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驯服”它,而非被它吞噬。
识别焦虑的根源。问问自己,这次焦虑是因为什么?是知识点掌握不牢?是模拟考分数不理想?还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例如,若是知识点不牢,那就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扎实每一个知识点。若是模拟考分数不佳,那就把它当作一次“预演”,分析错题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因此全盘否定自己。
接纳并转化焦虑。与其拼命压抑,不如坦然面对。告诉自己:“是的,我感到焦虑,这是备考过程中正常的反应。”接纳之后,便是转化。将这份因“不确定”而生的焦虑,转化为对“确定”的追求。把“万一考不上”的担忧,转化为“我一定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的决心。
每一次焦虑的涌现,都可以看作是提醒你,需要关注某个薄弱环节,需要调整学习策略。
学会“暂停”与“呼吸”。当焦虑感过于强烈,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不妨给自己一个短暂的“暂停”。起身走动一下,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进行几次深呼吸。深呼吸能帮助我们平复心率,缓解生理上的紧张反应。在几次深呼吸后,你会发现,那些让你坐立不安的焦虑,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备考后期,最容易出现的情绪便是懈怠。当最初的热情逐渐消退,枯燥的重复学习让人疲惫,懈怠的“毒藤”便悄然缠绕。如何才能让学习的“火焰”重新熊熊燃烧?
设定清晰且可实现的小目标。宏大的目标固然有激励作用,但过大的目标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将整体备考目标分解为周目标、日目标。例如,“本周完成XX章节的复习”、“今天完成XX套真题的练习”、“今天至少背诵XX个常识点”。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次小小的肯定和奖励,这种“小确幸”的积累,能有效地对抗懈怠。
找到学习的“伙伴”或“监督者”。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找到一起备考的朋友,可以互相鼓励、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备考资源,甚至可以进行模拟对练。这种同伴效应,能让你在感到孤单或疲惫时,获得支持和动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学习伙伴,可以尝试告知家人或朋友你的备考计划,请他们监督你的学习进度。
适时“充电”,保持新鲜感。长时间的枯燥学习,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不妨在学习间隙,安排一些“充电”活动。可以听听轻松的音乐,看看励志的短片,或者进行一次简短的冥想。偶尔的放松和调整,能够让大脑得到休息,重新焕发活力。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或者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
备考过程中,情绪的起伏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可能是因为一次模拟考的好成绩而欣喜若狂,有时也可能因为一次失利而情绪低落。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判断力。
学会“情绪隔离”。当负面情绪来袭时,尝试将它与眼前的学习任务暂时隔离开。告诉自己:“我现在需要专注于学习,晚些时候我会再处理这些情绪。”然后,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学习内容上。这并非逃避,而是为了在关键的学习时间里,最大化效率。
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国考的成功,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而回报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学会延迟满足,意味着能够为了长远的目标,而放弃眼前的即时享乐。抵制那些会分散你注意力的诱惑,比如无休止的社交媒体,或者沉迷于娱乐活动。每一次对诱惑的抵制,都是一次对自我控制力的增强,也是对最终目标的靠近。
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对你的情绪有着至乎想象的影响。避免使用消极的自我评价,例如“我太笨了”、“我肯定不行”。取而代之的是,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自己对话:“我正在努力”,“我已经取得了进步”,“坚持下去,我能行”。每一次积极的自我对话,都是一次对自信心的“充值”。
在国考备考的征途上,我们不仅需要调整情绪,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支撑我们前行,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化解和疏导压力,最终实现破茧成蝶的蜕变。
备考的动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内外兼修,持续激发。
挖掘内在动机,明确“为什么”。回想一下,你当初为什么选择考国考?是为了实现一份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是为了追求一份稳定且有意义的职业?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将这份最初的初心,深深地烙印在心里。在感到疲惫和动摇时,这份内在的驱动力,会成为最坚实的支撑。
可以尝试写一篇“入党志愿书”般的文章,详细阐述你考公的理由和目标,将其放在显眼的位置,时常提醒自己。
设定有吸引力的“终极奖励”。除了考上国考这个最终目标,还可以为自己在备考过程中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小奖励”。例如,当完成某个重要学习任务后,允许自己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这些“看得见”的奖励,能够有效地强化积极行为,让你在疲惫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一个整洁、安静、充满学习氛围的空间,能够帮助你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保持专注。尝试在书桌上摆放一些励志的书籍、名言警句,或者与你的职业理想相关的图片。让周围的一切,都成为你备考的“助推器”。
保持好奇心与学习的乐趣。很多时候,枯燥感是动力的“杀手”。尝试用新的视角去看待知识点,发掘其中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常识判断时,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点就在我们身边。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能够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动力。
压力,是备考过程中的“常客”,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但过度的压力则可能摧毁我们。学会有效疏导压力,是健康备考的关键。
规律的作息与健康的饮食。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充足的睡眠能够让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和恢复,而健康的饮食则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当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精神上的压力。避免熬夜,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适度的体育锻炼。运动是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跑步、游泳、瑜伽,或者简单的散步,都能帮助我们释放身体的紧张感,转移注意力。在运动中,你可以将烦恼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后,你会感到身心舒畅,精力充沛。
与信任的人倾诉。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独自承受。找一个你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者老师,与他们聊聊你的困惑和压力。有时候,仅仅是说出来,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释放。他们也许不能直接帮你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倾听和理解,能够给你带来温暖和力量。
学会“放空”与“冥想”。当大脑过于疲惫,思绪万千时,尝试进行几分钟的“放空”或冥想。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让思绪自由流淌,不去评判,不去追逐。这种短暂的“抽离”,能够帮助我们清理杂念,恢复内心的平静。网上有很多引导冥想的音频,可以尝试跟着练习。
拥抱不确定性,接受“不完美”。国考的竞争激烈,结果无法完全掌控。与其过度担忧“万一”,不如将精力放在你能掌控的事情上,那就是“当下”的努力。接受自己可能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你已经在尽力而为。这种“接纳”的态度,能够大大减轻内心的负担。
临近考试,是心态最容易出现波动的时期。此时,更需要稳扎稳打,保持平和。
回归基础,强化记忆。考前不宜再进行大量的新知识学习,而是应该以复习巩固为主。将错题本、笔记等重新梳理一遍,强化易错点和薄弱点。
模拟演练,熟悉流程。进行几次完整的模拟考试,让自己熟悉考试的环境、时间分配和答题流程。这有助于减少考场上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保证充足的休息。考前一两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和大脑都处于最佳状态。
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脑海中反复预演成功的情景,想象自己自信地答题,顺利通过考试。
请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备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将收获宝贵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和宝贵的经验。乘风破浪,静待花开,你终将抵达属于自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