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这四个字对于无数备考者而言,既熟悉又充满挑战。它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更是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全面考察。想要在这场“智力与耐力”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仅仅依靠“背诵”和“套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申论的本质,掌握其“秘籍”与“心法”。
申论,顾名思义,就是“申论”——围绕给定材料,阐述观点,提出对策。它的核心在于“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结合。考生需要通过对给定材料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社会现象、问题、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政策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清晰、深刻、有理有据的观点,再以规范、流畅、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
申论的“土壤”便是那厚厚的一叠给定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来自真实社会,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许多考生在面对材料时,容易陷入“读不进去”、“抓不住重点”的困境。这里的“秘籍”在于“精读细嚼”。
“读”什么?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关注材料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怎么读”?带着问题去读。例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带来了哪些影响?有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心捕捉。
“提炼”什么?关键信息点、核心观点、典型案例、数据支撑、政策依据等。可以借助“划、圈、点、记”等方法,将重要的信息标记出来,方便后续的梳理和分析。
申论的“灵魂”在于观点。一个好的观点,能够直击问题核心,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切忌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
如何形成观点?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对材料的深度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例如,当材料反映了“数字鸿沟”问题时,你的观点可以是如何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公平。观点的“逻辑”观点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支撑。常用的逻辑结构包括: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确保你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环环相扣,严谨有力。“论证”的“绝技”论证是观点的“生命线”。可以通过引用材料中的事实、数据、专家观点,结合自身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来支撑你的论点。也要注意论证的“说服力”,避免空洞的口号。
申论的“外衣”便是文字表达。即便你的观点再深刻,分析再到位,如果表达不规范、不流畅,也会大打折扣。
“规范”是基础。严格遵守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句子结构、词语使用、标点符号等。特别要注意语言的“官方性”和“严肃性”。“严谨”是关键。语言要准确、清晰、无歧义。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语,做到言之有物,字字珠玑。“生动”是升华。在保证规范严谨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吸引力,更能打动阅卷老师。
国考申论的题型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能够事半功倍。
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概括。核心在于“全面、准确、简洁”。
“找”——找准范围。明确题目要求的概括对象,限定材料的阅读范围。“摘”——摘取要点。仔细阅读相关材料,找出与概括对象相关的关键信息。“梳”——梳理逻辑。对摘取的要点进行分类、归纳、整合,形成有逻辑的整体。“写”——规范表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注意要点之间的层次和联系。
综合分析题是对考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综合考察。包括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意义分析、评价分析等。
“审”——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对象以及分析的角度。“析”——层层深入。围绕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或者某个观点的合理性。“论”——观点明确。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证”——论据支撑。
这类题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或建议。
“问”——发现问题。从材料中准确识别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探究根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有效对策的前提。“策”——制定方案。结合问题根源和自身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对策。“谋”——考虑周全。对策要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执行性,还要考虑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应对方法。
包括发言稿、宣传稿、通知、报告等。这类题考查的是考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写作能力。
“明”——明确文体和目的。弄清楚这篇应用文的“身份”和“任务”。“情”——把握情境。熟悉写作的背景、对象、场合,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序”——结构清晰。按照应用文的格式要求,组织好内容,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言”——语言得体。
使用符合文体、情境和受众的语言,做到准确、简洁、有力。
掌握这些“解题”规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反思。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一次与“申论”对话的过程,都是一次提升“秘籍”和“心法”的过程。
如果说“秘籍”是解题的“术”,那么“心法”便是提升能力的“道”。国考申论的竞争日趋激烈,想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仅仅掌握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修炼内在的“心法”,让自己的申论水平实现从“形”到“神”的升华。
三、升华“申论”境界:构建“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
真正的申论高手,不仅能答对题目,更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有温度的文章。这背后,是扎实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在支撑。
申论的材料来源于社会现实,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储备。
“时政”是“鲜活血液”。密切关注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讲话等,理解其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可以通过阅读《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网、新华网等官方媒体,以及关注权威的智库报告来获取信息。“理论”是“思维框架”。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一些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基本理论。
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形成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案例”是“生动注脚”。积累各行各业的典型案例,包括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些案例能够为我们的论证提供有力的支撑,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文化”是“精神内核”。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优秀的文化能够为我们的文章注入人文关怀和精神高度。
建立知识体系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和“融会贯通”。例如,在分析某个扶贫案例时,可以将其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理论等联系起来,形成多维度的理解。
申论考察的,更是考生的思维方式。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写出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文章。
“辩证思维”:认识到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分析问题时,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不片面,不绝对。例如,在分析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时,既要看到其便利性,也要看到可能带来的挑战,如信息安全、就业冲击等。“创新思维”:不拘泥于陈规,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在解决问题时,要跳出思维定势,寻找更具创意和可行性的方案。例如,在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除了传统的限行、鼓励公共交通,还可以思考智慧交通、共享出行等新型解决方案。“系统思维”:认识到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宏观和微观、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形成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分析环境保护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污染治理,还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等多个系统层面的因素。
申论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最终收获成功。
制定合理计划: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日、每周的学习任务,并严格执行。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熬夜备考,以免事倍功半。循序渐进:从基础知识到题型分析,再到综合写作,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精选高质量题目:优先选择历年真题和权威机构发布的模拟题。限时练习:模拟真实考试环境,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练习,提高答题速度和效率。深度解析:练习结束后,认真对照参考答案,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找出知识盲点和思维误区。反复修改:对自己写过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和润色,不断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错题本:建立错题本,记录错题的类型、原因,以及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习笔记:整理学习心得、重要知识点、经典句式等,形成自己的知识宝库。模拟考试: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国考申论,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它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分析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准的表达能力。当你在备考过程中,能够真正领悟到“申论”的“秘籍”与“心法”,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你离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将又近一步。
请记住,每一次的伏案疾书,每一次的反复推敲,都是在为你的公职梦想添砖加瓦。怀揣着对国家服务的热情,以严谨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场挑战。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申”出精彩,论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