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开始备考国考的日子,那真是一段充满迷茫和焦虑的时光。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不是在准备考研,就是在拼搏各种资格证,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飞速前进,而我,却像一只上了岸的咸鱼,只想静静地“躺平”。国考,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词汇,在一次次刷着招聘信息,看到那些稳定、体面的工作岗位时,开始悄悄地在我心里扎根。
“躺平”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对现状的无奈,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逃避。我清楚地知道,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太久,否则,等待我的将是被时代抛弃的风险。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国考探索之旅,但最初的起点,依然带着些许“躺平”的散漫。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扫盲”。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把国考的报名流程、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往年真题等基本信息都浏览了一遍。说实话,当看到申论那大篇幅的文字要求,以及行测那眼花缭乱的数字和图形时,我心里是有点打退堂鼓的。那种感觉,就像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不知道该从何处攀登。
“躺平”的初期,我的备考效率并不高。我常常是看书看一会儿就刷刷手机,或者打开电脑准备学习,结果又被各种弹窗信息吸引。我记得有一天,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结果,一天下来,我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可能不到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计划”和“幻想”中度过。
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真的想要“上岸”,就必须打破这种“躺平”的惯性,开始正视“内卷”的现实。我并不想成为那种被“内卷”吞噬的“机器”,我希望找到一种更有效、更聪明、也更适合自己的备考方式。
于是,我开始寻求“外援”。我加入了几个国考备考的QQ群和微信群,起初只是抱着看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的心态。很快,我发现这些群里充斥着各种信息,有的是经验分享,有的是资料推荐,有的是考情分析,当然,也有不少是焦虑和抱怨。
在信息洪流中,我学会了筛选。我开始关注那些分享具体方法、提供详细思路的“上岸”前辈,而不是那些只喊口号、卖焦虑的“过来人”。我发现,很多“上岸”的经验,并非是什么秘籍,而是对考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情况的准确评估。
我开始模仿一些“学霸”的学习方法。比如,他们会提前研究考试大纲,将每个考点都细化分解,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他们会精选几套高质量的真题,反复刷,并且不仅仅是做对,还要搞清楚每一道题的出题思路、考察的知识点以及错误选项的设置逻辑。
我还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我不再把国考看成是一场“生死战”,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提升自我的过程。即使最终没有“上岸”,这段经历也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锻炼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出击”,备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我开始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并且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连续坚持学习一周,就允许自己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攻克,就给自己买一杯心仪的奶茶。这种正向激励,虽然微小,但却能有效地维持我的学习动力。
我慢慢地发现,那些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的申论大作文,其实是有章可循的。那些复杂的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了打开它们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往往隐藏在对考试大纲的深入理解和对真题的反复研磨之中。
“躺平”的日子,是舒适的,但也是危险的。而“内卷”,则是残酷的,但也能激发人的潜能。我的国考之路,就是从“躺平”的舒适区,一步步走向“内卷”的挑战区,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上岸”之道。这一过程,充满了自我怀疑,也充满了自我超越。
从“死记硬背”到“举一反三”:申论与行测的破局之道
决定“上岸”后,我最先感到头疼的就是申论。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要求我不仅要理解,还要概括、分析、论述,甚至要写一篇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文章。初次接触申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无从下手”。我常常看着材料,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我曾试图“死记硬背”一些万能句式和套话,结果在模拟考试中,分数惨不忍睹。老师的批改意见是:“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这让我意识到,申论绝不是靠几句漂亮的空话就能应对的。
后来,我找到了一位国考申论的资深老师,他的备考思路让我豁然开朗。他强调,申论考察的不是你的“背诵能力”,而是你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写好申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我会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理解题目的要求。比如,是要求概括?是要求分析原因?还是要求提出对策?不同的题目,答题的方向和侧重点也完全不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结构。我会提前准备一些常用的文章结构,比如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在动笔之前,我会先列一个简单的提纲,确保文章的逻辑清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语言精练,观点鲜明:申论的答题篇幅有限,每一句话都要有价值。我会尽量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观点要基于材料,有理有据。
在申论的练习过程中,我坚持“精做真题,细研范文”。我会把近五年的国考申论真题都做一遍,并且会对照官方公布的参考答案,分析自己与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然后,我还会阅读大量优秀范文,学习它们的行文方式、语言风格和思想深度。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范文,并非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时事热点,用深刻的洞察力去解读问题。
对于行测,我最初的感受是“眼花缭乱”。那纷繁的数字、图形、文字,让我感到无从下手。特别是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常常让我头疼不已。
我的行测备考,也经历了一个从“死记硬背”到“举一反三”的过程。
模块化学习,逐个击破:行测包含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模块。我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模块化学习。比如,我对数量关系比较头疼,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这部分。掌握方法,提高效率:行测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掌握快速解题的方法。
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我会总结不同题型的出题规律,比如图形推理的常见规律(旋转、叠加、对称等),定义判断的关键词法,逻辑判断的假言命题、联言命题推理等。资料分析:这是行测中提分最快的部分。我重点练习速读、快速定位信息以及简便计算。
我会练习估算,比如“万能比例”的运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刷题与复盘,相辅相成:我坚持每天做一定量的行测题目,并且严格控制时间。做完题后,我会认真复盘,分析错题原因,总结解题思路。我会把错题整理到一个本子上,定期回顾。模拟考试,调整状态:在临近考试时,我会进行多次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包括时间限制和答题顺序。
通过模拟考试,我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考试状态,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上岸”并非易事,它需要坚韧的毅力,科学的方法,以及对自我潜能的不断挖掘。从“躺平”到“内卷”,再到最终的“破局”,我的国考之路,是一次艰难而又充满意义的蜕变。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帮助正在备考的你,找到属于自己的“上岸”之道。记住,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