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国考,大概是在大学二年级。那时候,身边的学长学姐们,但凡成绩优异的,十有八九都在摩拳擦掌,准备着这场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事。而我,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又渴望一份稳定工作的普通学生,自然也加入了这股“考公潮”。
当时对国考的认知,可以用“浪漫幻想”来形容。我以为,一旦穿上那身笔挺的制服,就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收入、体面的社会地位,以及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生涯。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联想,在年轻的心里,显得格外诱人。我开始从网上搜集各种备考资料,报了线上辅导班,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埋头苦读。
初次尝试,我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其中。我细致地分析往年真题,总结考点;我背诵各种申论的万能模板,练习逻辑思维;我刷完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行测题库,力求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做到精益求精。那段时间,我几乎与世隔绝,朋友圈里更新最多的,就是“在图书馆”、“在自习室”、“在刷题”这几个固定模式。
家人和朋友都夸我“有出息”,有“大志向”,这更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离那个“铁饭碗”越来越近了。
现实的巴掌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第一次国考,我连面试的门槛都没摸到。看到成绩单上那个冰冷的分数,我整个人都懵了。我明明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是题目太难?还是我准备得不够充分?无数个问号在我脑海里盘旋,委屈、不甘、沮丧,各种负面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
那段日子,我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泥潭。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条路。身边的同学有的考上了,有的也和我一样,铩羽而归。听到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里,羡慕又失落。有一次,一个考上的朋友来找我,兴致勃勃地讲述着面试的趣事,我却心不在焉,勉强挤出几句“恭喜”,心里却泛起了苦涩的滋味。
但是,我骨子里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每次看到那些成功的案例,我就会告诉自己:“他们能行,我也能行!”我开始反思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我意识到,我可能过于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可能过于追求“模板化”的答案,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我把国考当成了唯一的出路,一旦失败,就感觉天塌了下来,这种心理压力,也影响了我正常发挥。
于是,我擦干眼泪,重新振作。第二次国考,我调整了备考策略。我开始更加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我尝试着将行测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寻找解题的规律;我放弃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申论模板,开始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时事热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我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那些“错题集”,分析错误的原因,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还开始调整心态。我告诉自己,国考只是众多职业选择中的一个,即使失败了,也还有其他很多路可以走。我开始重新拾起大学里的一些兴趣爱好,和朋友们多聚会,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太过单调。我明白,良好的心态,对于备考来说,和知识储备一样重要。
第二次国考,我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进入了面试!当得知自己进入面试的那一刻,我激动得几乎落泪。我以为,这一次,我一定能抓住那根“救命稻草”。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面试的准备中,模拟各种面试场景,练习表达技巧,努力让自己的表现更加自信、从容。
命运再一次跟我开了一个玩笑。我还是没有成功。第二次面试,我同样败下阵来。这次的打击,比第一次更甚。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做公务员?是不是我注定与“铁饭碗”无缘?
连续两次国考的失利,让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开始质问自己,我究竟哪里错了?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什么却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那段时间,我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逃避与人交流。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入职的喜悦,我只能默默地屏蔽,不想让那些信息触动我本就脆弱的神经。
家人和朋友都试图安慰我,他们说:“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但我却觉得,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对我能力的一种否定,让我越来越没有信心。我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还能去哪里。
在一个深夜,我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突然意识到,我可能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考上就一切都好”的错误观念。我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寄托在一场考试上,一旦考试失败,我就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我忽略了,人生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比“铁饭碗”更广阔的天地。
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那个失败的阴影。我没有立即投入到下一场考试中,而是选择给自己放一个长假。我重新拾起了被我荒废已久的摄影爱好,背上相机,一个人去了很多我想去的地方。在旅途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了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他们精彩的人生。我发现,很多人的职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经历过挫折和迷茫,但他们都选择勇敢地面对,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我还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不再局限于考试相关的资料,而是涉猎了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渐渐明白,人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份“稳定”,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我开始反思,我究竟为什么想考公务员?仅仅是因为“稳定”吗?还是我真的对公共服务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当我深入剖析自己内心的时候,我发现,我对于“稳定”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低估。我害怕未知,所以选择了一份看起来最“安全”的出路;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觉得只有通过一场考试,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一次与一位长辈的交谈中,他的一番话点醒了我:“孩子,考试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它能检验你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但它无法定义你这个人,也无法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意识到,我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要被一时的得失所束缚。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我发现,在学习和备考国考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关于政策、社会发展、甚至是写作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其实在很多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我开始关注新兴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新媒体、甚至是一些创业公司。我发现,这些领域虽然不像公务员那样“稳定”,但却充满活力,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
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各种行业交流会,主动联系一些在这些领域工作的校友,虚心请教。我发现,很多新兴行业的招聘,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某一场考试的成绩。
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学会了与“失败”和解。我不再将国考失败看作是人生的污点,而是将其视为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我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最终,我决定暂时放下对国考的执念。我开始积极地寻找其他职业机会。我投递了简历,参加了面试,一开始也会紧张,也会担心自己的经历不够“光鲜”。但当我以一种更加自信、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招聘官更看重的是我展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学习意愿。
虽然我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公务员,但这段经历并没有让我“一无所有”。相反,我从中收获了更多。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今,我已经在一家我感兴趣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虽然工作也充满了挑战,但我每天都充满干劲。我不再追求所谓的“铁饭碗”,而是努力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回首望去,那些年我与国考的“爱恨情仇”,虽然充满了坎坷,但却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出发的勇气。
每一个追梦的年轻人,都可能经历无数次的跌倒,但只要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