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执行”题,这个让无数考生又爱又恨的申论题型,仿佛是通往成功路上的一道“拦路虎”,又像是隐藏的“得分王”。它出现的频率之高,形式之多样,足以让任何一位备考国考的同学重视起来。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给它“松松筋骨”,让它在你面前乖乖就范!
“贯彻执行”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针对某一具体任务,提出一套完整、可行、有针对性的贯彻执行的方案。它考察的不仅仅是你的理解能力,更是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识别: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核心动词和名词。是“制定”、“出台”、“开展”、“推进”、“加强”、“落实”?是针对“一项工作”、“一个通知”、“一次活动”、“一个方案”、“一项政策”?这些关键词直接点明了你要做什么,为谁做,目的是什么。
情境还原:申论材料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情境。你需要从材料中抽丝剥茧,还原出这个“贯彻执行”任务的背景、原因、目标、主要内容、涉及主体、时间节点、潜在困难等。只有把情境吃透,你的方案才能“接地气”,不至于空泛无力。对象明确:你的方案是要“贯彻执行”给谁看?是机关内部的部署,还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是针对某个特定群体,还是普罗大众?明确执行对象,决定了你的语言风格、侧重点和具体措施。
目的导向:每一个“贯彻执行”的任务,背后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是将政策落到实处,还是要提升公众意识,或是推动某项改革?始终围绕目的来构思方案,才能确保你的行动不偏离航向。
材料是申论的生命线,尤其对于“贯彻执行”题。材料中隐藏着你方案的“骨架”和“血肉”。
“是什么”——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材料中描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就是你方案需要解决的对象。例如,如果材料反映了“信息孤岛”的问题,那么你的方案就需要有打破壁垒、促进信息共享的措施。“为什么”——原因分析与必要性论证:材料中揭示的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你制定对策的依据。
例如,如果材料说“群众对政策不了解”,那么你的方案就需要包含加强宣传解读的内容。“怎么做”——经验借鉴与可行性参考:材料中可能提到成功的案例、可借鉴的做法、已有的资源、现有的机制。这些都是你方案中“如何做”的宝贵素材。例如,某个地方成功举办了类似活动,你可以借鉴其组织形式、宣传手段。
“谁来做”——主体责任与分工:材料中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组织、个人,就是你方案中需要明确的执行主体。要考虑如何协调各方力量,明确各自职责。“效果如何”——目标设定与评估标准:材料中提及的期望达到的效果,就是你方案的目标。要思考如何衡量目标的达成,为后续的评估打下基础。
在充分审题和挖掘材料的基础上,你需要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要点。
“四步法”/“五要素法”:经典结构是“总—分—总”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办—有什么意义”等。但更灵活的做法是围绕“目标—原则—具体措施—保障措施”来展开。
总原则/指导思想:简要概括贯彻执行的总体要求、根本遵循,点明其重要性。具体措施(核心):这是方案的主体。要围绕材料中的问题和目标,提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可以按照“宏观—微观”、“面上—点上”、“宣传—组织—管理—保障”等维度进行分类。
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确保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包括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检查、注重宣传引导等。预期效果/意义:总结方案实施后能够达到的积极效果,升华主旨。
“分条列项”与“要素叠加”:避免“大段堆砌”,采用“1.XXX;2.XXX;3.XXX”的格式,使要点一目了然。在提炼具体措施时,可以运用“要素叠加”法,例如:针对“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可以提出“通过(何种渠道)+对(何种群体)+进行(何种内容)+的宣传”的措施,使措施更具象化。
“点面结合”:既要有宏观层面的整体部署,也要有微观层面的具体行动。既要有普遍性的要求,也要有针对性的举措。
有了扎实的骨架,我们还需要为它披上华丽的“语言外衣”。“贯彻执行”的语言要求严谨、规范、有力度,同时也要有温度和说服力。
公文语言的严谨性:学习并运用公文写作的常用语,如“为贯彻落实…精神”、“根据…要求”、“为进一步…”、“坚持…原则”、“着力…”、“强化…”、“健全…机制”、“确保…到位”等。句子结构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口语化和含糊不清的表达。逻辑的严密性:确保措施之间、措施与目标之间、原则与具体行动之间存在清晰的逻辑关系。
可以使用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同时”、“此外”、“最后”等,或通过句子的衔接自然过渡。行动的力度感:方案的语言要体现出“执行”的决心和力度。使用诸如“坚决”、“全力”、“扎实”、“有效”、“有力”、“务必”等词语,增强方案的说服力和操作性。
适度的解释与阐释: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措施,可以辅以简短的解释,说明其具体含义或操作方式。例如,“加强宣传引导,重点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宣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三段式”或“总分总”的宏观结构:开头(总):紧扣题干要求,点明贯彻执行的意义、依据和总体思路。
可以是一句高度概括的论述,或者直接点出“为贯彻落实XXX,特制定本方案”。主体(分):详细列出具体的贯彻执行措施,通常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职能划分顺序等)进行分类阐述,并加以细化。结尾(总):总结升华,强调贯彻执行的重要性和预期达到的效果,或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号召大家共同努力。
在“贯彻执行”题的备考和答题过程中,考生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失分,甚至跑偏。
误区一:照搬照抄材料,缺乏转化与提炼。破局策略:材料中的信息只是“原材料”,你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思考材料中的哪些信息是“为什么”,哪些是“怎么做”,哪些是“谁来做”。将散乱的信息整合,并用公文语言进行表述。误区二:措施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破局策略:针对每一个措施,问自己:“这个措施具体怎么做?谁来负责?什么时候做?以什么形式做?”用“要素叠加法”来充实措施。例如,不是说“加强宣传”,而是“制定详细宣传计划,明确宣传内容、形式、渠道、责任主体和时间表”。误区三:结构混乱,要点不清。
破局策略:遵循“总—分—总”的结构,或者按照“指导思想—具体措施—保障措施”的逻辑框架来组织。采用小标题或分条列项的方式,使内容清晰明了。误区四:只提措施,忽视保障。破局策略:一个成功的方案,离不开有效的保障。要认真思考如何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包括组织领导、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监督检查、技术支撑等方面。
误区五:语言风格不符,过于口语化或散漫。破局策略:训练自己使用规范的公文语言,学会使用诸如“健全”、“优化”、“强化”、“推进”、“落实”、“加强”等词语,保持语言的严谨和专业性。误区六:对题干要求理解不清,答非所问。破局策略:务必反复审题,明确任务要求,例如是“制定工作计划”、“提出建议”、“出台通知”还是“撰写发言稿”等。
“贯彻执行”题并非不可战胜的“洪水猛兽”,而是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绝佳载体。通过深入理解题型要求,精准挖掘材料信息,构建清晰逻辑框架,并以严谨、有力的语言进行表达,你就能在这类题型中脱颖而出。记住,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次升华。
相信自己,掌握方法,你一定能在国考的考场上,写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贯彻执行”方案,向着心中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