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作为衡量考生综合素质和文字功底的关键科目,其核心在于考察考生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提炼以及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而一篇优秀的申论范文,其“点石成金”的起点,无一不是源于对命题者意图的精准把握——即审题。许多考生在面对申论题目时,常常陷入“只见材料不见题”的误区,或是对题目要求理解得不够深入,导致写作方向跑偏,文章内容空泛,自然难以获得高分。
因此,掌握精准审题的技巧,便成为了开启高分申论之门的“金钥匙”。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析题干关键词,洞察命题核心。
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蕴含着命题者的深意。申论题目通常会包含一些指示性的关键词,例如“分析”、“论述”、“对策”、“建议”、“评价”等。这些关键词直接指明了文章的写作任务和文体要求。例如,“分析原因”要求考生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而非仅仅罗列现象;“提出对策”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申论题目往往围绕着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展开,例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基层治理等等。在审题时,考生需要敏锐地捕捉到题目所指向的社会议题,并理解该议题在当前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例如,一道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题目,命题者考察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内容,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提升治理能力等深层价值。因此,在审题环节,要像“福尔摩斯”一样,细致入微地分析题干的每一个词语,理解其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从而准确把握命题的“靶心”。
给定材料是申论写作的“血肉”,题干则是文章的“骨架”。没有扎实的材料支撑,文章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清晰的题干指引,材料便会杂乱无章,难以成文。因此,在审题的基础上,需要立即投入到对给定材料的梳理中。
梳理材料,并非简单地阅读和摘抄。要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审题过程中,已经对题目有了初步的理解,带着这些理解,去材料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哪些材料涉及问题的原因?哪些材料提供了解决方案?哪些材料是背景介绍?哪些材料体现了重要观点?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要注重材料的逻辑性。申论材料的编排往往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可能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顺序、并列顺序,或是从现象到本质、从问题到对策等。考生需要理清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材料的主线和脉络。可以尝试用提纲、思维导图等方式,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
例如,可以将所有与“问题分析”相关的内容归为一类,将所有与“对策建议”相关的内容归为另一类。
要提炼材料的“神”。申论材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重要的思想、理念或价值取向,这便是材料的“神”。这些“神”往往与国家政策、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党的理论创新等紧密相连。例如,在材料中反复出现的“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都是需要考生提炼和运用的核心理念。
精准地抓住材料的“神”,并将其融入文章,是提升文章思想高度和深刻性的关键。
三、构思文章整体框架,确立“灵魂”与“血肉”的平衡。
精准审题和材料梳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文章。在完成前两个步骤后,考生需要跳出材料的细节,从宏观层面构思文章的整体框架。
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通常包含“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要简洁明了,开门见山,迅速切入主题,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写作目的。可以从宏观背景切入,也可以直接回应题目要求。主体: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需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体段落的设置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结构来组织;也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对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
每个主体段落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小标题或主题句,并围绕该主题句,运用材料中的事实、数据、理论等进行论证。结论:要进行总结升华,呼应引言,重申中心论点,并可以提出展望或号召。结论不宜过于冗长,但要有力,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构思框架时,要特别注意“灵魂”与“血肉”的平衡。
“灵魂”:指的是文章的思想观点、理论高度和价值导向。这要求考生在梳理材料时,能够提炼出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文章的始终。要避免仅仅是对材料的堆砌和复述,而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血肉”:指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包括事实论据、数据支撑、案例分析等。
这些“血肉”需要来源于给定材料,并与“灵魂”紧密结合,共同支撑起文章的论点。要确保材料运用准确、恰当,并且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四、预判阅卷老师的“阅读偏好”,打造“颜值”与“内涵”并重的文章。
国考申论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往往是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文章,寻找亮点。因此,一篇吸引人的申论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内涵,还需要有良好的“颜值”——即文章的排版、结构、语言表达等。
在审题阶段,就要开始预判阅卷老师的“阅读偏好”。他们希望看到什么?他们希望文章具备哪些特质?通常来说,阅卷老师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审题的准确性:是否紧扣题目要求,是否准确理解了材料。观点的鲜明性:是否有清晰的中心论点,论点是否具有说服力。逻辑的严谨性:文章结构是否清晰,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材料的运用:是否能够恰当、准确地引用材料,是否对材料进行了深入分析。语言的表达:语言是否流畅、准确、生动,是否有文采。
思想的高度:是否体现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解能力。
因此,在审题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去构思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容易被阅卷老师注意到。例如,可以使用醒目的小标题来区分段落,让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在关键位置使用一些有力的论据或具有启发性的语句;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精准、简洁、有力,避免使用空洞的套话和陈词滥调。
国考申论的“点石成金”,始于精准的审题。只有深刻理解命题者意图,准确把握材料精髓,合理构建文章框架,并兼顾文章的“颜值”与“内涵”,才能写出一篇脱颖而出的高分申论文章,为金榜题名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申论写作,不仅是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察,更是对其语言表达功底的检验。一篇结构严谨、观点清晰的文章,如果语言贫乏、表达不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掌握“炼字铸句,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让你的申论文章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阅卷老师眼中的“璀璨明珠”,是通往高分之路的必经阶段。
申论写作的语言,首先要做到“辞达意尽”,即语言的运用要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这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词汇功底和句法结构能力,能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事物,组织最清晰的句子来阐述观点。
词语选择的精准性:在申论写作中,一些词语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意思的偏差。例如,形容政策的“实施”,是“推进”、“落实”、“深化”、“优化”?形容问题的“严重性”,是“严峻”、“突出”、“普遍”、“严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应该基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政策精神的准确把握。
尤其是在引用材料或表述专业概念时,务必做到字斟句酌,确保准确无误。句子结构的严谨性:申论文章的句子,应该以清晰、严谨为主。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含糊不清的长句。可以多运用一些表述观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句式。例如,“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某某措施的有效性体现在……”、“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才能……”等。
运用一些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然而”、“因此”、“总之”等,能够帮助构建清晰的逻辑链条,使文章的层次感更加分明。专业术语的恰当运用:申论写作往往会涉及政策、法律、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术语。考生需要熟悉并恰当运用这些术语,这不仅能体现考生的知识储备,也能让文章显得更加专业和权威。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滥用专业术语,更不能生搬硬套,要确保其运用得当,符合语境。
在确保语言准确、严谨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文采,能够极大地提升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你的申论文章“活”起来。这并非要求考生写成华丽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让语言更具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修辞手法,如果运用得当,能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例如,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使用排比来增强气势,例如:“乡村振兴,不仅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提出对策时,可以运用设问句来引导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需要我们……”善用诗词名句,增强文化底蕴:在适当的时候引用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能够瞬间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高度。例如,在论述坚守初心使命时,可以引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论述攻坚克难时,可以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但要注意,引用要恰当,要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语言节奏的把握:一篇好的文章,其语言节奏应该是富有变化的。长短句结合,顿挫有致,能够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例如,在提出深刻见解时,可以使用简短有力的句子;在展开论述时,可以使用稍长一些的句子。
虽然我们在此讨论的是语言表达,但语言的组织也直接关乎文章的逻辑结构。清晰的逻辑和层次感,本身就是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
明确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每段文字都应该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展开。段落的开头,往往需要一个主题句(TopicSentence),清晰地表明本段的中心思想,之后再进行论证和阐述。过渡的自然流畅: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需要做到自然流畅,过渡词语的使用至关重要。
恰当的过渡词语,能够引导读者顺畅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发展,避免跳跃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引言部分提出的问题或观点,需要在主体部分得到论证,并在结论部分得到总结和升华。
四、立足“接地气”,表达“有温度”——申论语言的“人性”关怀
国考申论,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因此,优秀的申论文章,除了思想深刻、语言精练,还应该体现出“接地气”的特点,即紧密联系实际,关注民生,表达出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理解。
关注现实,体现关怀:在分析问题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体察民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群众的困境和需求。在提出对策时,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是否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惠及广大人民。情感真挚,打动人心:适当的情感表达,能够拉近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在论述脱贫攻坚的成就时,可以用感性的语言描绘生活改善的细节;在强调责任担当时,可以用激昂的语言呼唤使命感。但要注意,情感表达要适度,要真挚,不能过于煽情或空洞。
语言的艺术,离不开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写作者,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文章。
“二度创作”:在完成初稿后,不要急于定稿。要像“工匠”一样,对文章进行“二度创作”。仔细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逻辑是否严谨,表达是否到位。朗读检验:将文章大声朗读出来,是检验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节奏感的有效方法。在朗读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别扭的句子或不通顺的地方。
借鉴学习:多阅读优秀的申论范文,学习他人优秀的语言表达技巧。但要注意,是学习其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国考申论的语言表达,是一门融合了严谨与生动、理性与感性、深刻与通俗的综合艺术。只有在精准表达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语言的文采和温度,并辅以严谨的逻辑和持续的打磨,才能真正做到“炼字铸句,妙笔生花”,让你的申论文章闪耀光芒,赢得高分,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