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的考察,如同一场信息马拉松,而“归纳概括”则是这场赛事中最具挑战性的关卡。它要求考生在纷繁复杂、信息量巨大的材料中,迅速识别出核心要点,并以简洁、准确、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信息整合、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检阅。
想要在申论答题中拔得头筹,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攻克这座“信息高地”的基石。
如何才能在这场信息洪流中,精准地捕捉到“申论之魂”呢?
明确归纳概括的任务本质。归纳概括不是简单的复述或摘抄,而是基于材料,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它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材料的核心观点、主要问题、关键措施、根本原因、重要意义等。换言之,就是要将“原材料”转化为“浓缩精华”,既保留其营养价值,又使其更易于消化吸收。
掌握“七步法”的思维框架。虽然并非官方定义,但许多成功的申论学习者都认同一种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可以称之为“七步法”:
审题立意,明确目标:在动笔之前,务必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归纳概括的对象、范围、字数限制以及侧重点。是要求概括问题?还是提炼对策?抑或是分析原因?清晰的目标是高效归纳的前提。通读材料,初步感知:快速浏览所有材料,对整体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此时不必纠结于细节,重在把握材料的整体风格、主题方向以及可能包含的关键信息。精读细研,划分层次:逐一精读每则材料,划出重点句、关键词、关联词,并尝试为每则材料的主旨内容打上标签。注意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转折还是因果?理解材料内部的结构和逻辑,为后续的整合奠定基础。
提炼要点,聚焦核心:针对题目要求,从每则材料中提炼出最能体现其核心意义的句子或词语。这个过程需要批判性思维,判断哪些信息是支持性的、是背景性的,哪些信息是关键性的、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方法包括:寻找“总起句”、“总结句”: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概括要点的“富矿”。
关注“高频词”、“关键词”:重复出现或被强调的词语,往往指向核心内容。识别“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这类表述直接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注意“具体事例”背后的共性:不要被具体事例的细节所迷惑,要提炼出其代表的普遍意义。利用“关联词”:如“因此”、“所以”、“表明”、“反映了”等,常常连接着观点和论据,或因果关系。
归类整合,梳理逻辑:将提炼出的零散要点进行归类整理,按照题目要求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常见的逻辑顺序包括: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因果式、要素式(如原因-现状-问题-对策-意义)。要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将看似独立的要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炼语言,优化表达:用简洁、准确、专业的语言重新表述归纳出的要点。避免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述。使用申论写作中常用的规范性词语,使语言更具力量和逻辑性。要注意字数的控制,确保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检查校对,查漏补缺:完成初稿后,仔细检查归纳概括的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是否紧扣题意,语言是否精炼,逻辑是否清晰,是否有错别字或语病。
第三,培养“信息筛选”的火眼金睛。面对厚厚的材料,考生容易陷入“信息焦虑”,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写进去。但事实上,申论考察的是“精炼”而非“堆砌”。因此,要学会区分“有用信息”与“无效信息”。
“有用信息”:直接回答问题、支撑观点、构成核心要点的信息。“无效信息”:重复陈述、背景铺垫、名人名言(除非题目有特别要求)、与题目无关的细节、过于具体而无普遍意义的事例等。
要时刻问自己:“这个信息对回答这个问题有多重要?”“有没有更简洁的表述方式?”
第四,注重“关键词”与“关联词”的妙用。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关键词是信息的“锚点”,关联词则是信息的“脉络”。
在归纳概括时,巧妙运用这些词语,能够使表述更加清晰、有条理。
归纳概括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反思。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要有意识地运用上述方法,不断打磨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考申论的考场上,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地剖析材料,提炼精髓,赢得高分。
如果说“洞悉信息洪流”是掌握了归纳概括的“内功”,那么“化繁为简,炼就表达艺术”便是其“外功”的升华。即便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要点,如果不能用简洁、精准、有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依然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国考申论的“归纳概括”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发现了什么”,更是“能否清晰地告诉别人你发现了什么”。
如何才能将提炼出的要点,转化为令人眼前一亮的“申论高分”表达呢?
遵循“总—分—总”的结构思维。在很多归纳概括题中,尤其是在要求概括问题、原因、对策或意义时,“总—分—总”的结构是最为稳妥且有效的。
“总”:概括性表述(小标题或开头句):用一句话概括出所有要点的核心内容,或者提炼出一个统领性的词语、概念。这就像为你的答案画龙点睛,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抓住核心。例如,如果概括的是问题,可以是一个涵盖所有问题的总述;如果概括的是对策,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战略。
“分”:具体要点列举:将提炼出的具体要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并列、递进、重要性等)一一列出。每个要点都应力求简洁、清晰,并尽可能使用“要素化”的表达方式,例如“(主语)+(谓语)+(宾语)”或“(谁)+(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的结构,使其结构完整,语义明确。
要素化表达的魅力: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密度和清晰度。例如,与其写“大家要努力工作,才能让国家富强”,不如写“(党员干部)+(履职尽责)+(促进经济发展)”或“(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这种“动词+宾语”或“名词+动词”的模式,简洁有力,直击要害。
巧用数字和连接词:如“第一、第二、第三……”或“一是……二是……三是……”,能够使并列关系一目了然。使用“因此”、“此外”、“同时”、“进一步”等连接词,可以实现要点之间的平滑过渡。“总”:总结性表述(可选):在列举完具体要点后,可以再次用一句话对所有要点进行概括性总结,或者强调其整体意义。
这可以进一步加深阅卷老师的印象,并显示出考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提炼词(关键词):在归纳概括时,要善于从材料中挖掘和提炼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能够直接点明问题的本质、原因的核心、对策的关键或意义的重点。例如,在分析某个地区发展困境的材料中,如果反复出现“人才流失”、“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词,那么它们就是需要被提炼出来的核心问题。
概括句(主旨句):对于每一则材料,或者每一个要点,都要尝试用一句话将其核心意思概括出来。这需要考生具备“化零为整”的能力。例如,一段描述村民如何通过发展特色旅游实现脱贫的材料,可以概括为:“XX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盘活农村资源,带动农民增收,成功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学会“减法”而非“加法”的语言运用。申论的语言,讲究的是“少即是多”。
精简冗余,去除“口水话”:避免使用“众所周知”、“据了解”、“我们应该”等空泛的、缺乏实际信息量的词语。每一句话都应承载实质性的内容。用专业术语替代通俗说法: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申论写作中常见的规范性术语,例如“顶层设计”、“协同发展”、“要素保障”、“利益协同”等,这能体现考生的专业素养。
句式多变,避免呆板:虽然要素化表达很重要,但并非所有句子都必须是要素化的。适当穿插一些解释性的、带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避免机械感。
第四,多角度审视,确保“全面性”与“精准性”的平衡。归纳概括不仅仅是提取字面意思,更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含义。
考虑“多维度”:题目可能要求从原因、表现、影响、对策、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概括。要确保在提取要点时,能够兼顾这些不同的维度,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区分“表层”与“深层”:有些信息停留在表面,有些则触及本质。要努力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层原因或含义。
例如,看到“环境污染”的表述,要进一步思考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发展模式不当”、“监管失位”等深层原因。
第五,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精做真题:以历年国考和各省份省考的申论真题为主要练习材料,严格按照时间要求,进行归纳概括题的训练。对比范文:在完成练习后,认真对比参考答案和优秀范文,分析自己与标准答案在要点提取、语言表达、逻辑组织等方面的差距。定期复盘:每次练习后,都要进行复盘总结,找出自己在归纳概括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例如,是否总是遗漏重要要点?是否总是在语言上过于啰嗦?是否逻辑不清?
归纳概括,是申论答题的“骨架”,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赢得高分的“关键”。掌握了方法,还需要通过不懈的练习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将这项技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面对申论材料时,你能迅速提炼出核心要义,并用精炼、准确、有逻辑的语言加以表达,你离成功就又近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