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国考 全国

决胜国考申论:900字拆解高分大作文的“秘密武器”

发布时间:2025-10-14 17:18     浏览量:3

一、拨开迷雾,精准审题——高分大作文的“定海神针”

国考申论大作文,绝非凭空而谈的文字游戏,它是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想深度、价值取向的综合考察。而审题,则是这场“华山论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不清题目,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纵有再好的笔力,也难抵彼岸。

1.“题眼”搜寻:挖掘材料中的核心信息。申论材料是写作的土壤,题眼则如同土壤中最肥沃的根系,蕴含着命题者最想考查的重点。这需要我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捕捉那些反复出现、被强调、被引用的关键词句,以及那些具有鲜明观点、引发争议、或者指向具体行动的信息。

例如,如果材料中反复出现“创新”、“发展”、“民生”、“生态”等词,或者引用了某位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那么这些很可能就是题眼所在,需要我们在构思文章时给予重点关注。

3.“要求”解读:领会命题者的意图。题目后面的“要求”部分,是命题者直接下达的“作战指令”。“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条理清晰”等,这些都是硬性指标,必须逐一满足。更深层次地,要解读“要求”背后所蕴含的命题者意图。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论述……的必要性”,那么文章的重点就应放在阐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果要求“提出……的对策”,那么“怎么做”就将成为文章的核心。务必将这些“要求”内化于心,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

4.“立意”升华:提炼文章的灵魂。审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立文章的“立意”,即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这要求我们在深刻理解材料和题目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一个好的立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质:*高度: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展现出作者的战略眼光和思想深度。

*深度:能够穿透现象,挖掘问题的根源,触及事物的本质。*新意:能够摆脱陈旧的思维定势,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见解。*价值:能够体现积极向上、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例如,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的题目,一个浅显的立意可能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发展”,而一个更具高度和深度的立意可以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重塑城乡发展新格局”,并进一步论述其在产业升级、人才回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五、结构谋篇:搭建文章的“骨骼”

确立了精准的立意,如同拥有了文章的灵魂,但若没有清晰的结构,灵魂将无处安放。申论大作文的结构,就像建筑物的骨骼,支撑起整篇文章的框架,决定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1.“总—分—总”的经典框架:稳扎稳打,不易出错。这是最常用也最稳妥的结构模式。*总(开头):简洁明了地点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话题,为全文定下基调。*分(主体):分层、分点地论述中心论点。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现状—问题—对策”、“原因—影响—建议”等逻辑顺序展开。

每个分论点都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并辅以材料中的事实、数据、理论作为支撑。*总(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并升华主题,发出号召,或提出展望。

2.“并列式”结构:观点清晰,层次分明。适用于论述多个同等重要的方面。例如,在论述“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可以并列论述“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独立成段,论述充分。

3.“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适用于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分析的问题。例如,可以先分析“问题现状”,再探究“产生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逻辑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4.“对比式”结构:辩证分析,全面透彻。适用于需要比较分析、权衡利弊的题目。例如,可以对比“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的优劣,或分析“短期效益”与“长期影响”,从而得出更全面、客观的结论。

“四要素”法:让论证更充实。无论采用何种结构,每个分论点都应尽量包含“观点+论据+分析+结论”的“四要素”,让论证更加扎实有力。

观点:明确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论据:引用材料中的事实、数据、案例、名言等作为支撑。分析:运用理论、逻辑对论据进行阐释,说明论据如何证明观点。结论:承接分析,总结本段,并与中心论点或下一段进行衔接。

小贴士:在构思结构时,不妨先列出文章的“提纲”,梳理好各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

三、语言炼金:打造文章的“闪光点”

结构搭建好了,文章的“骨架”就有了,但要让文章脱颖而出,成为阅卷老师眼中的“亮点”,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申论大作文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是观点的“代言人”。

1.准确规范:政治站位高,表达无差错。*政治术语准确: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规相关的政治术语,如“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富裕”等。这不仅体现了考生的政治敏感度和理论素养,更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

*表述严谨专业:避免使用口语化、随意化的表达,力求语言的严谨、规范、专业。例如,在分析问题时,要用“深刻影响”、“主要原因”、“重要前提”等词语,而不是“影响很大”、“主要原因就是”、“非常重要”等模糊的表述。*用词精准:斟酌每一个词语的含义,选择最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词汇。

比如,区分“促进”、“推动”、“发展”、“实现”等词语的不同用法,避免混淆。

2.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条理分明。*连接词的妙用:合理运用“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然而、但是、因此”、“总而言之”等连接词,能够清晰地展现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文章脉络分明,过渡自然。*过渡句的承上启下:在段落之间,使用简洁有力的过渡句,既能总结上一段的内容,又能引出下一段的论述,实现“承上启下”的功能,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标题”的点睛之笔:在主体部分,适当使用小标题,能够进一步梳理文章的层次,让读者一目了然,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但要注意,小标题不宜过长,要简洁精炼,能够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3.形象生动:拒绝干瘪,赋予文章生命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够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的“第一动力”就形象地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

*排比句的句式之美:运用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势,加深读者印象。例如,在论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可以排比论述其对经济、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但要注意,引用要恰当,不能生搬硬套。

4.语言风格:大气磅礴,与时俱进。*学习优秀范文:多阅读历年国考、省考的优秀申论范文,学习其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汲取其中的精华。*关注时政热点:密切关注国家时事政策,理解其核心精神,并尝试用新颖、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例如,在论述“乡村振兴”时,可以结合“农业现代化”、“数字乡村”等新概念,用更具时代感的语言进行阐述。*形成个人风格: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让文章既有“官方”的严谨,又不失“个人”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思想魅力。

四、备考策略: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申论大作文并非一蹴而就,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是通往高分的“捷径”。

1.精读材料,夯实基础:申论的核心在于“材料”。要学会精读材料,抓住核心信息,提炼观点,熟悉不同类型的材料,理解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2.模仿范文,学习技巧:广泛阅读优秀申论范文,学习其审题立意、结构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可以尝试进行“仿写”,模仿范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3.勤加练习,不断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坚持定期进行模拟写作,并及时反思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可以将每次写作的亮点和不足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写作宝典”。4.关注时政,积累素材:密切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家政策,多阅读权威媒体的评论,积累写作素材和观点。

5.模拟训练,熟悉考场:在考前进行几次完整的模拟考试,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写作,培养良好的考试状态和心理素质。

结语:

国考申论大作文,是挑战,更是机遇。掌握了审题立意、结构谋篇、语言表达的“秘密武器”,并辅以科学的备考策略,你就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高分大作文。记住,每一次认真的练习,每一次深刻的思考,都在为你决胜国考的道路添砖加瓦。相信自己,你就是下一个申论高分得主!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