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作为检验国家公务员选拔的重要关卡,其“时评”环节无疑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炼金炉。它不仅仅是对政策的简单复述,更是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感知,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剖析,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深邃思考。要想在这一环节中挥洒自如,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观”的视角和“道”的内核。
时评的起点,往往是国家发布的各项政策。但这绝非枯燥的条文堆砌。优秀的申论时评,需要穿透政策的表面,去聆听其背后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这包括: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它所服务的具体群体是哪些?它对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例如,当解读一项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字面意思。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触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在新时代重塑乡村的文化认同和生活美学。这需要我们具备宏观的视野,将政策置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审视,理解其战略意义和历史方位。
时代瞬息万变,社会热点层出不穷。从科技创新引发的伦理困境,到公共卫生事件凸显的治理短板,再到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碰撞,每一个热点都可能成为时评的切入点。时评的价值,在于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挖掘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机制和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比如,面对一起网络暴力事件,时评者不应仅仅谴责施暴者的恶劣行径,而应进一步追问:网络平台的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法律法规的威慑力是否足够?公众的媒介素养是否需要提升?唯有深入剖析,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道”是时评的灵魂,它关乎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辨。国考时评,本质上是对国家发展方向和治理理念的认同与探索。因此,时评的论述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但“道”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严谨的逻辑论证和深入的理性分析之上。在肯定政策、解读现象的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的挑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并非质疑,而是为了让政策更加完善,让社会发展更加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述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情绪化的表达,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用理论武装。
“观”的能力,离不开丰富的信息来源和扎实的知识储备。“时评”的素材,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日常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对政策文件的研读,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因此,考生需要构建一个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体系。这包括: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如“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强国等);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把握(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认知;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
只有拥有了厚实的“家底”,才能在面对任何议题时,信手拈来,言之有物。
总而言之,国考申论时评的“观”与“道”,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从信息到思想的深度挖掘过程。它要求考生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更要有坚定的价值立场,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只有将这些要素融会贯通,才能在时评的战场上,写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现实关照,更能体现国家治理智慧的精彩篇章。
在掌握了时评写作的“观”与“道”之后,我们还需要精进“术”的技巧,将思想的火花转化为流畅的文字,最终形成一篇篇有说服力、感染力,且符合公务员文风要求的时评文章。这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雕琢,更是思维方式和表达艺术的升华。
一篇优秀的时评,如同精密的建筑,其结构至关重要。申论时评的结构,通常遵循“提出观点-分析论证-总结升华”的基本框架,但内部的逻辑推进则有多种巧妙的组织方式。
并列式结构:将核心观点分解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例如,论述一项政策的积极意义,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改善等角度展开。递进式结构:观点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读者认同。例如,从现象的普遍性,到问题的根源,再到解决的策略,最后是长远的影响。
对比式结构:通过对比古今、中外、新旧,突出所论述事物的独特性、优越性或紧迫性。例如,对比过去落后的治理模式与当前改革的成效。
无论采用何种结构,关键在于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每个段落都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段落之间衔接自然,过渡流畅。要善于使用连接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更重要的是”、“然而”、“总而言之”等,帮助读者梳理思路。
论证是时评的生命线。没有有力的论证,观点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令人信服。申论时评的论证,需要运用多种“武器”,构建坚实的逻辑防线。
事实论证:引用真实的数据、案例、统计资料,使论述更具说服力。例如,在论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可以引用具体行业的增长数据或知名科技企业的案例。理论论证:引用国家政策、领导人讲话、经典理论、研究成果等,提升论述的站位和高度。例如,在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时,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论述。
道理论证:运用普遍认可的公理、事理、情理,增强论述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例如,关于“民生是为政之要”的论述,可以引用“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古语。比喻论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理解。例如,将国家治理比作“驾驭巨轮”,将政策执行比作“精密滴灌”。
在论证过程中,需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并做到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避免“就事论事”或“泛泛而谈”。
申论时评的语言,既要体现公务员的严谨、规范、客观,又要兼具文采,引人入胜。这是一种独特的“公文之韵”与“文采之光”的结合。
规范严谨:使用准确、专业的词语,避免口语化、网络化表达。句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客观公正:避免使用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逻辑清晰: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文采飞扬: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但要恰当、自然,切忌生搬硬套。富有感染力:用充满力量和智慧的语言,打动读者,引导读者认同。例如,在论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时,可以运用宏大的叙事和激昂的语言。
时评的结尾,是点睛之笔,是升华“道”的关键。一个好的结尾,不仅能总结全文,更能引发读者的深思,传递出作者的价值追求和时代担当。
呼应开头:回应文章开头的观点或引子,使结构更加完整。展望未来:对所论述的议题,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寄托希望。发出号召:呼吁读者关注、参与或付诸行动,彰显责任感。升华主旨:将文章的主题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论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时,结尾可以呼应开头对技术封锁的担忧,展望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辉煌未来,并发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的号召。
国考申论时评,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是一次思想与文字的融合。它不仅考察考生对时事政策的理解能力,更考验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不断地“观”与“道”的探索,“术”与“道”的精进,考生定能在申论的笔尖上,展现出洞察时代、笔点江山的非凡才华,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担当的国家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