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这场智慧与文字的较量,其核心症结往往在于“立意”。立意,好比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精神风貌的统领。一个好的立意,能让你的文章熠熠生辉,拨动考官心弦;一个平庸的立意,则可能让你的文字黯然失色,淹没于浩瀚的卷海之中。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最闪耀的“题眼”,从而构建出高屋建瓴的立意呢?这需要我们回归申论的本质——解决问题。
审题是立意的起点,更是关键的“导航仪”。很多考生在拿到试卷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地埋头材料,急于寻找答案,却忽略了题目本身所承载的使命。题目,是出题人与考生之间的一场“对话”,它规定了文章的“边界”与“方向”。审题,绝非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一次深度的“意图解读”。
我们需要审“题干”的要求,明确文章的文体、字数、篇幅、甚至是情感基调;更要审“材料”,材料是答案的“土壤”,题目是“种子”,立意则是“幼苗”的萌发。
以“审材料”为例,材料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现象、政策信息、专家观点、群众声音等等。考生需要学会“抓大放小”,识别材料的核心主题、主要矛盾、关键信息。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迅速诊断出病症的根源。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主题聚焦: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是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如:养老困境、就业压力),还是某种发展模式(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亦或是某种治理理念(如:以人为本、共建共治)?矛盾剖析:材料中揭示了哪些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其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例如,在探讨乡村振兴的材料中,可能存在“城市虹吸”与“农村衰败”的矛盾,或是“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亮点挖掘:材料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创新的举措、独特的视角?这些“亮点”往往是出题人希望考生关注和延展的。比如,某个地区在基层治理中探索出的“网格化+数字化”模式,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亮点”。价值判断:材料所传递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强调效率、公平,还是创新、稳定?理解材料背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价值导向,从而形成更具深度和高度的立意。
“联系”是立意的“粘合剂”,让思想流动起来。申论的材料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往往与宏观的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社会热点紧密相连。立意,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在对材料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下进行审视。
联系时代背景:当前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在“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任何申论文章都应体现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和呼应。联系政策导向:材料中的问题是否与国家当前的重大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相关?立意时,应紧密结合政策的精神,提出符合政策方向的解决方案。
联系理论高度:材料中是否涉及某种重要的理论观点或思想?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论述,是许多申论文章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联系实际应用:立意最终要落脚于“解决问题”。因此,在审题立意时,就要开始思考:我的立意能否转化为可操作的建议?能否真正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某地青年群体“内卷”现象严重,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仅仅停留在“青年就业难”的层面,立意会显得过于狭隘。我们需要进一步审题: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与哪些社会因素相关?(如:教育体制、社会观念、经济结构)国家层面的政策又有哪些?(如:鼓励创新创业、引导基层就业)这时,一个更具深度的立意可能就跃然纸上:“破除‘内卷’思维,激发青年多元发展活力,以系统性改革回应时代挑战。
”这个立意,不仅点出了问题,分析了症结,更指明了解决的方向,并且与时代发展、政策导向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立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审视、分析、联系、升华的动态过程。掌握了“审题”这把钥匙,我们就能拨开材料的重重迷雾,找到那个最能触及灵魂的“题眼”,为文章的“高立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意,并非仅仅是找到一个“亮点”或“主题”,它更是一次深度的思想“炼金术”,是将零散的材料信息,升华为具有逻辑性、思想性和操作性的“金点子”。从“审题”到“立意”的转化,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提纯”与“升华”,让文章的立意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
“提炼”是立意的“骨架”,确立核心论点。在对材料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后,我们需要提炼出文章最核心、最能代表作者观点的论点。这个论点,应该是对材料主旨的高度概括,是文章所有论述的“纲”。
概括性与精准性并存:好的论点既要涵盖材料的核心内容,又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避免过于宽泛或过于具体。例如,面对材料中关于“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论述,一个笼统的“科技很重要”的论点显然不够,我们需要提炼出更具方向性的论点,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注入发展新动能”。
思辨性与前瞻性:优秀的立意往往蕴含着思辨的火花,能够揭示问题的复杂性,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它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讨论“数字鸿沟”问题时,一个有深度的立意会不仅仅停留在“弥合数字鸿沟”,而是会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包容性数字生态,赋能社会公平发展”。
紧扣题意:无论论点多么精彩,都必须紧紧围绕题目要求展开。如果题目要求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那么论点就应包含问题分析和对策展望。
“逻辑”是立意的“血脉”,构建思想体系。单一的论点无法支撑起一篇有分量的申论文章。立意,需要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有内在逻辑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由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支撑关系构成。
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分论点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形成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可以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例如,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心论点,分论点可以分别从“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
并列支撑,各有侧重:分论点之间也可以是并列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来支撑中心论点,各有侧重,但都服务于同一个核心思想。例如,在论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时,分论点可以分别聚焦于“智慧化城市建设”、“精细化社区管理”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内在统一,避免矛盾:所有的分论点都应服务于中心论点,逻辑自洽,避免出现自相矛盾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论点体系时,时刻保持对中心论点的“忠诚”。
再次,“创新”是立意的“灵魂”,注入时代精神。申论的本质是解决现实问题,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意,能够让你的文章在众多“套路”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的思想光芒。
视角创新:尝试从一个全新的、不被普遍关注的角度切入问题。例如,在讨论传统文化传承时,不应仅从“保护”的角度,还可以从“活化利用”、“融入现代生活”等更具创新性的视角出发。路径创新:提出不同于传统、具有实践性的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除了传统的“污染治理”,还可以探讨“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创新”等。
理念创新:结合最新的发展理念、思想理论,对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例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乡村建设等各个环节。
“实践”是立意的“落脚点”,赋予文章生命力。再好的立意,如果脱离了现实,也只是“纸上谈兵”。申论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紧密结合实际:立意所提出的观点和对策,应能够回应材料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可行性分析:在构思立意时,就要初步考虑所提出方案的实施难度、成本、可能遇到的阻碍等,并在文章中有所体现。目标导向:立意应明确其最终的“目标”,例如,是提升人民幸福感,还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亦或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炼金术”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思考、碰撞、再思考。从材料中跳出来,站在宏观的视角审视问题,将零散的信息编织成逻辑严谨的“思想网络”;敢于突破陈规,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在“常规”中挖掘“创新”。当你的立意,不仅能准确回应题目要求,更能展现出深刻的思想洞察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以及与时代同行的创新精神时,你就成功地将“材料”这块“黄铜”淬炼成了“金点子”,一篇高分申论文章,便由此应运而生。
记住,立意的高下,决定了文章的高度。用心去“炼”,定能“炼”出制胜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