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应用文:告别“套路”,拥抱“实战”——基础篇
每次走进考场,面对申论卷面那篇需要“写东西”的应用文,你是否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紧张?是觉得无从下笔,还是感觉自己写的总是“差那么一点”?别担心,这几乎是所有申考人的共同“痛点”。想要在激烈的国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应用文写作这道坎,我们必须跨越,并且要跨得漂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掀开国考申论应用文的神秘面纱,从最基础的“认知”到最实用的“落地”,带你走上一条告别“套路”,拥抱“实战”的蜕变之路。
很多考生在准备应用文时,习惯性地把它们当作高考作文的“变种”,或者一味地去背诵所谓的“万能模板”。殊不知,申论应用文有着其独特的“身份”和“使命”。它不是一篇抒发情感的散文,也不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而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传达信息、规范行为、促进沟通为目的的事务性文体。
这是理解应用文最核心的一点。你写的通知,是要让大家知道某件事;你写的请示,是要向上级请求指示;你写的报道,是要向公众传递信息。每一个应用文都紧密围绕着一个“事”展开。因此,在动笔之前,你需要问自己:这篇应用文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明确了这一点,你的写作方向才不会跑偏。
2.使命召唤:它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在申论考试中,应用文写作往往占据着不小的分值。它考查的不仅是你的文字功底,更是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你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一篇优秀的应用文,能够精准地抓住材料的核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将政策精神巧妙地融入其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一种促进社会治理的桥梁。
国考申论中出现Applicationwriting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公文类(通知、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等)、宣传类(宣传稿、倡议书、广播稿、发言稿等)、建议类(建议书、意见书等)、总结类(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
公文类:严谨、规范、层级分明,强调“四要素”(写作单位、事由、正文、署名和日期)。宣传类: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注重“打动人心”。建议类:分析透彻、逻辑严谨、措施具体,力求“解决问题”。总结类:客观、真实、重点突出,体现“反思与提升”。
不要被文种的名称所迷惑,关键在于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写作要求。比如,一篇“通知”,它的核心是“告知”,所以要明确“谁通知谁,通知什么事,何时何地何人做什么事,有何要求”。一篇“建议书”,它的核心是“提出方案”,所以要包含“问题分析、原因探究、具体对策、预期效果”。
理论再精彩,也需要付诸实践。应用文写作的基础,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将其进行逻辑重组和语言转化。
材料是应用文的“生命线”。要写好应用文,就必须像侦探一样,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精准地找到与应用文写作任务相关的“蛛丝马迹”。
明确目标:在阅读材料前,先看清题目要求,了解这篇应用文要写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读:在阅读材料时,主动思考:谁是主体?发生了什么事?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解决方案有哪些?区分主次:不是材料中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写进应用文。要学会判断哪些是核心信息,哪些是辅助信息,哪些是可以舍弃的。
概括提炼:对于提取到的信息,要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避免大段复制粘贴,而是要进行“二次加工”。
再好的“食材”,也需要精心的烹饪。信息的堆砌,并不能形成一篇优秀的应用文,我们需要为它搭建起清晰的逻辑框架。
结构清晰:大多数应用文都遵循“总—分—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要素齐全:根据不同文种的要求,确保包含必备的要素,如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等。层次分明: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善于使用连接词语,使行文流畅。
重点突出:对于核心观点或关键信息,要通过“提”、“引”、“议”、“结”等方式进行强调,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到。
语言是应用文的“外衣”,同样至关重要。官方、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是应用文的基石。
规范用语:熟悉并运用公文常用语、政策性术语,避免口语化、网络化表达。简洁明了:删除不必要的修饰词和冗余的句子,力求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清晰的信息。准确严谨:数据、事实、政策都要力求准确,避免模糊不清或似是而非的表述。有温度的表达:在体现规范性的也要适度加入一些能够体现人文关怀或政策温度的表述,让应用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拥抱“实战”:从“套路”到“体系”,构建你的应用文“知识库”
告别死记硬背的“模板”,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应用文“知识体系”。这不仅仅是记住几种文体的写法,更是理解每种文体背后的写作逻辑和应用场景。
不要孤立地记忆各种文体,而是要尝试去“解剖”它们。
比较异同:比如,通知和通告都是用于告知,但通知通常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而通告则更侧重于普遍性的、面向社会公告。分析共性:大多数应用文都包含“背景”、“目的”、“内容”、“要求”等要素,只是侧重点不同。掌握“灵魂”:找到每种文体的“灵魂”所在,例如,请示的灵魂是“请示”,所以“请示”二字不能缺;建议书的灵魂是“建议”,所以方案要具体可行。
“写不全”:这是最常见的问题。原因在于审题不清,遗漏了题目要求的要素。诊断:反复审题,画出关键词,列出要素清单。“写不准”:表述不清,逻辑混乱,概念混淆。诊断: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多阅读官方文件,学习规范表述。“写不活”:语言生硬,缺乏感染力,只停留在“搬运”材料。
诊断:学习优秀范文,积累好词好句,尝试加入一些“有温度”的表达。“写不够”:字数不足,内容单薄。诊断:分析材料,挖掘更多信息点,围绕核心要求进行拓展。
素材库:将平时遇到的政策、案例、数据、名言等按照不同主题分类整理,为写作提供“弹药”。语料库:收集各类型应用文的优秀范例,学习其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并进行模仿和改写。
记住,国考申论的应用文写作,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而是一个基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政策的准确把握、对文种的精妙驾驭的过程。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在考场上从容应对,写出既符合要求又出彩的应用文。下半部分,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那些能让你在应用文写作中“脱颖而出”的进阶技巧和“点石成金”的秘诀!
在掌握了国考申论应用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后,我们便踏上了从“匠心”走向“艺术”的进阶之路。这不仅仅是关于掌握更多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将这些技巧融会贯通,写出具有“灵魂”和“亮点”的应用文,让你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阅卷老师眼中的“宠儿”。
审题,应用文写作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很多考生一看到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往往跑题、偏题,甚至答非所问。要写出高分应用文,必须练就“火眼金睛”的审题能力。
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侦探一样,逐一拆解,找出“关键词”。
文种要求:明确是通知、倡议书、发言稿还是工作报告?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写作规范和风格。写作目的:题目要求“宣传”、“动员”、“报告”、“建议”还是“总结”?目的不同,写作的侧重点和语言风格也会截然不同。核心对象:你的受众是谁?是普通群众、党员干部、企业负责人还是特定群体?这决定了你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
时空限制:题目是否规定了特定的时间、地点或背景?这些都可能成为写作的“锚点”。数量要求:是否要求写几点?或者达到一定的字数?这直接关系到内容的充实度和结构的安排。
材料往往比题目本身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要写出有深度的应用文,就要善于从材料中挖掘“隐含信息”。
原因探究:题目要求写“倡议书”解决某个问题,材料中可能没有直接给出原因,但会通过现象描述、人物对话等方式暗示原因,这就需要你去深挖。影响分析:一篇“工作报告”,需要分析一项工作的成效和影响,材料中可能只描述了过程,你需要自己提炼出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潜在需求:一篇“建议书”,需要考虑相关方的潜在需求,材料中可能没有明确提及,但可以通过分析各方立场和利益来推测。
审题不仅仅是“看”,更是“想”。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方式,将题目要求和材料信息进行可视化梳理,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地图”,能有效避免遗漏和跑题。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一个巧妙的结构设计,能够让你的应用文在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虽然应用文有其规范,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一些“破局”思维。
“前置亮点”:将最重要的内容或观点提前,用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例如,在一篇“报告”的开头,可以先简要陈述最亮眼的成果,再展开具体论述。“对比强化”:通过对比来突出重点。比如,在一篇“总结”中,可以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差距,来凸显工作的成效。
“场景带入”:利用情景设置,让读者身临其境。例如,在写“发言稿”时,可以先描绘一个生动的场景,再引出讲话主题。
“总—分—总”的变奏:在“总”的部分,可以更具创意,例如用一句引人深思的设问,或者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在“分”的部分,可以采用“并列”、“递进”、“因果”等多种逻辑关系,使内容更加丰富。“要素化”表述:将内容拆解成若干个清晰的“要素”,用小标题或编号的形式呈现。
这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也能使结构更加紧凑、直观。“黄金分割点”:合理分配各部分的篇幅,确保重点突出,次要内容不喧宾夺主。
三、语言“艺术升华”:锤炼“炼金术”,让文字“活起来”
语言是应用文的“灵魂”,也是最能体现考生综合素质的部分。高分应用文,绝非简单的“堆砌”官方术语,而是将规范、准确与生动、形象巧妙结合。
“接地气”的表述:将深奥的政策术语,转化为普通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与其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如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温度感”的注入:在体现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也要注入人文关怀。用一些温情、充满力量的词语,传递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画面感”的营造: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政策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看得到”、“摸得着”。
2.善用“修辞”与“句式”:点缀文章,提升“颜值”
恰当运用修辞: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但切记,要“恰当”,切忌“滥用”。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能够使文章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金句”的炼制:提炼出几个精辟、有力量的“金句”,作为文章的“点睛之笔”,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数字的准确性:数字是应用文重要的支撑,要力求准确无误。术语的规范性:使用国家认可的官方术语,避免出现错误或不规范的用法。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文章的“骨骼”,正确使用标点能够帮助理清逻辑,避免歧义。
想要写出优秀的申论应用文,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和积累。
“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官方文件、政策解读、优秀范文、新闻报道等,积累丰富的素材和语料,培养语感。“勤于练笔”:坚持每天写一篇应用文,从模仿到创新,不断打磨自己的写作技巧。“深度思考”: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更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何才能写得更好。
“模拟实战”: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在紧张的环境下检验自己的写作能力,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国考申论应用文写作,是一场“细节”与“逻辑”的较量,是一次“规范”与“艺术”的融合。告别“套路”的束缚,拥抱“实战”的挑战,用你的“匠心”去打磨,用你的“艺术”去升华,相信你一定能在应用文写作这片“战场”上,挥洒自如,斩获属于你的高分!记住,每一篇写就的应用文,都是你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都是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