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明,曾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在格子间里重复着相似的工作,拿着不咸不淡的薪水。生活就像一杯温吞水,没有波澜,却也缺乏激情。我开始思考,这样的日子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信息,一份稳定、体面、且能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像一束光照进了我有些迷茫的生活。
起初,我也是边工作边备考,那滋味可想而知。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强迫自己啃下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效率不高是必然的,压力更是排山倒海。我发现,这种“夹缝中生存”的备考方式,让我身心俱疲,却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全职备考”的分享。我开始认真思考,如果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不受工作干扰,那效果会怎样?经过一番权衡,我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讶的决定——辞职,专心备考国考!
我知道,这个决定并非儿戏。这意味着我将暂时没有收入来源,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并且要面对来自亲友的不解和担忧。但我深知,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必须抓住的机会。与其在工作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不如放手一搏,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个更好的可能。
辞职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埋头苦读,而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缓冲期”。这段时间,我做了几件事:
心态调整与目标明确:我花时间重新梳理了考公的初衷,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考,想考什么样的岗位。我还会每天进行冥想,告诉自己,我选择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不后悔。信息收集与考情分析:我仔细研究了近几年的国考真题,分析了考试大纲,了解了各个岗位的招录情况和分数线。
我特别关注了常考的题型、高频考点以及各个模块的难度分布。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这是全职备考的关键。我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备考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巩固期、强化提升期和冲刺模考期。
目标:掌握所有考点,夯实基础。内容:行测:常识判断:重点在于积累,每天阅读时政、历史、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并利用碎片时间记忆。我专门购买了一本《国考常识速记手册》,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重点在于理解文段的逻辑关系,掌握阅读技巧。
我每天精读3-5篇真题,重点分析错误原因,总结归纳出题者的“套路”。数量关系:这是我的弱项,所以我投入了大量时间。我从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开始复习,重点学习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概率问题等常考题型。我找了一本《国考数量关系高分秘籍》,跟着书上的讲解,一步一步地做题,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和定义判断是我的强项,但逻辑判断和类比推理需要加强。我每天练习10-15道图形推理,并重点攻克逻辑判断中的假言推理和归纳推理。资料分析:这是最容易提分的模块,我每天必做一组资料分析。重点在于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技巧,如速算、估算等。
我专门打印了很多资料分析的真题,进行专项训练。申论:基础学习:我阅读了大量的官方文件、政策解读、以及时政热点评论,培养语感和对政策的理解能力。我还会学习申论写作的经典框架和常用句式。材料分析:每天精读2-3篇申论真题材料,提取核心信息,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方法:采用“听、看、练”相结合的方式。听名师课程,看教材和真题,练各种题型。我每天都会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完成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目标: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攻克难点。内容:行测:真题精讲:集中精力刷近5年的国考真题。每做一套题,都要认真分析错题,找出失分点,并进行专项练习。错题整理:建立一个错题本,将所有做错的题目,尤其是反复出错的题目,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标注。
每隔几天,都要翻阅错题本,巩固记忆。专项突破:针对自己薄弱的模块,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例如,数量关系,我会专门做一些“硬骨头”题目。申论:模拟练习:尝试写完整的申论文章,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要求,提升写作速度和质量。范文学习:学习优秀申论范文,借鉴其思路、结构和表达方式,但注意不照搬,而是融会贯通。
热点跟进:持续关注时政热点,并思考其在申论材料中的体现,以及可能的答题角度。方法:更加注重实战演练,模拟考试场景。
目标:调整状态,熟悉考试节奏,查漏补缺。内容:高强度模考: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一次完整的行测和申论模考,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查漏补缺:重点回顾错题本和之前做错的题目,以及平时感觉薄弱的知识点。心态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努力,避免过度焦虑。
方法:“战前”的最后巩固,以模拟考试为主,查漏补缺为辅。
在全职备考的过程中,我坚持“劳逸结合”。每天的学习时间大概在8-10小时,但会分成若干个小块,中间穿插休息。我也会安排一些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来放松身心,保持充沛的精力。
很多朋友问我,全职备考是不是就是每天埋头刷题?其实,刷题固然重要,但如果方法不对,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我看来,全职备考更需要的是一套科学的系统,以及一些“软实力”的加持。
对于行测,大家最头疼的往往是时间不够用,或者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准确率不高。我的经验是:
找到自己的“最佳考试顺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我发现,我做言语理解和资料分析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准确率高,所以我习惯先做这两部分,快速拿到分数。然后是常识判断,最后才是花费时间较多的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你需要通过大量的模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考试时间,避免在难题上“卡”太久。
“秒杀”题型与“攻坚”题型:行测中,有些题型是“送分题”,比如一些简单的定义判断、图形推理,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在短时间内“秒杀”。我会在平时练习中,重点训练这些题型,力求做到又快又准。而对于数量关系和部分逻辑判断,这些是“攻坚”题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演算。
遇到它们,我不会立刻放弃,而是会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
巧用排除法:尤其是在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中,排除法是我的“利器”。很多时候,即使不能完全确定正确答案,通过排除法也能缩小选择范围,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我会在做题时,习惯性地审视每个选项,看哪个选项最不合理,就先排除掉。
数量关系:别怕“算不出来”,先看选项!很多时候,数量关系题目并不需要你算出精确的答案,只需要你通过估算或者代入选项就能找到正确答案。我会在做数量关系题目时,养成先看选项的习惯,看选项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大小关系,或者是否能通过代入法来验证。
资料分析:万能公式与速算技巧是关键。资料分析我主要靠的就是公式和技巧。比如,增长率的计算,我都会用“X/Y≈(X-Y)/Y”等近似公式来快速计算。我打印了大量的资料分析真题,反复练习,直到看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解题公式。
申论,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一步:读懂材料。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圈出关键词句,把握材料的主旨和核心观点。第二步:提取要点。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要点。我有一个“小技巧”,就是会把材料按段落划分,然后为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这样能帮助我更好地组织信息。
第三步:归纳总结。将提取的要点进行归纳、梳理,形成有逻辑的答题框架。
“三段论”与“四要素”的写作框架:申论写作,我主要遵循“三段论”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提出中心论点。本论:分点阐述,紧扣材料,论据充分。我会注意使用一些“小标题”来区分不同的论点,让文章结构更清晰。结论:总结升华,呼应开头,提出建议或展望。在论述时,我还会注意运用“四要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让我的论述更加全面。
“金句”与“亮眼词汇”的积累:我会准备一个“申论万能句”本,里面收集了各种开场白、过渡句、结尾句,以及一些具有感染力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写作时,我会在不破坏文章整体逻辑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这些“金句”,让文章更具文采。
紧扣“时政热点”与“政策导向”:申论的答案,最终要回归到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上来。我在平时会大量阅读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了解政府的工作重点。在答题时,我会尽量往这些方向靠拢,让我的答案更具“政策高度”。
全职备考,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题目本身,而是内心的焦虑和压力。
接受不确定性:我知道,考公是一场概率游戏,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能保证100%成功。我选择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努力学习。
寻求支持:我会定期和家人、朋友沟通我的备考情况,分享我的喜悦和烦恼。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也会在一些考公论坛上,和其他备考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保持生活仪式感:即使是全职备考,我也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保持一定的仪式感。比如,每天早晨会精心准备早餐,周末会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看电影、听音乐。这些小小的仪式感,能让我在备考之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相信“量变引起质变”:我坚信,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今天做的每一道错题,每一个字,都在为明天的成功积累能量。这种信念,支撑我度过了那些最艰难的时刻。
回首我的全职备考之路,有汗水,有泪水,更有成长。我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那个大胆的决定,也庆幸自己在备考过程中,没有放弃对科学方法的追求,没有忽视对心态的调整。
国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对自我的一次深度淬炼。它考验你的知识储备,更考验你的毅力、智慧和抗压能力。如果你也正在考公的路上,请相信,只要你有决心,有方法,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你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公职梦想”!
愿每一个在考公路上奋斗的你,都能披荆斩棘,最终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