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一眼看穿命题者心思,精准审题是制胜先机!
国考申论,这四个字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既是梦想的敲门砖,也可能成为绕不过的坎。特别是“申论”二字,更是让不少人望而生畏。它不像行测那样有明确的公式和逻辑,更像是一场与出题者“心有灵犀”的博弈。想要在这场博弈中拔得头筹,精准的审题能力,绝对是你的第一张王牌。
很多考生拿到申论材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埋头苦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殊不知,这种“大海捞针”式的阅读,往往效率低下,甚至会误入歧途。真正的审题,是建立在“目的性”之上的。在你开始阅读材料之前,一定要先明确“我到底要找什么?”。
审题干,找“方向盘”:试卷上的题目,就是申论的“方向盘”。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
关键词的“魔力”:留意题目中的动词(如“分析”、“阐述”、“提出”、“建议”),形容词(如“准确”、“全面”、“创新”),以及名词(如“问题”、“原因”、“对策”、“影响”)。这些词语直接点明了你的任务要求。例如,“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前者侧重挖掘根源,后者侧重解决问题。
限定词的“紧箍咒”:题目中常常会出现“根据材料”、“概括”、“简述”、“紧扣主题”等限定词。这些限定词是你的“紧箍咒”,提醒你不能脱离材料,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在题目的框架内作答。题型的“密码”:不同的题型,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概括题要求提炼要点,分析题要求剖析关系,应用题要求灵活运用,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
读材料,像“侦探”一样寻踪觅迹:材料是你的“弹药库”,但不是让你来“照搬照抄”的。你需要像一名侦探,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挖掘。
“三找”原则:找“点”:关注材料中划线、加粗、引用名言、出现数据、案例、事件等显著信息。这些往往是出题者想要强调的重点。找“句”:重点阅读每一段的首句和末句,它们常常概括了该段的核心内容。对于逻辑严谨的材料,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也值得关注。
找“关”:关注材料中不同信息之间的“关联”。比如,一个问题背后有什么原因?一个现象有哪些影响?一个建议如何解决某个问题?找出这些逻辑链条,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多维度”阅读:不要只盯着某一个方面。要从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维度去理解材料。
比如,一份关于乡村振兴的材料,除了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关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抓主旨”的能力:每一则材料都有其核心主旨。通过快速阅读、梳理结构、提炼关键词,快速把握材料的整体脉络和核心观点,这是“一眼看穿”的基础。
审题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精准地提炼出答题要点。这一步,是检验你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的关键。
“精炼”的艺术:申论答题,忌讳“流水账”。你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核心意思。
“一句话”原则:尽量将一个要点用一句话概括,句子之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关键词”的力量:用简洁、准确的关键词来表达要点,避免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述。“要素完整”:很多题目,特别是归纳概括题,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全面”的视野:“全面”是申论要点提炼的另一大追求。这意味着你需要从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捕捉信息,而不是只看到冰山一角。
“分层”提取:将材料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按原因、表现、影响、对策等。“多方”考量:关注材料中涉及的多个主体,如政府、企业、群众、专家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都可能是重要的信息点。“细节”的力量:有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就是解题的关键。
“逻辑”的严谨:提炼出的要点,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并列”与“递进”:明确要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如并列的原因)还是递进关系(如从现象到本质)。“主次分明”:区分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条理清晰”:使用序号、小标题等方式,使你的要点层次分明,易于阅读。
当你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步骤,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审题的“硬核”技能。但要想在国考申论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培养更深层次的“预判”与“联想”能力。
“预判”出题者的意图:很多题目,特别是涉及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的,背后往往蕴含着出题者的某种导向。你需要根据当前的国家政策、社会发展方向,去“预判”出题者可能关注的重点,以及希望考生体现出的价值观。“联想”材料之外的知识:申论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完全封闭在材料里的。
你需要将材料信息与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包括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进行“联想”和融合,从而形成更深刻、更有见地的分析。“举一反三”的思考:看到材料中的一个问题,不仅要分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还要思考其深层原因;不仅要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还要思考这些对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将其推广到其他类似问题上。
总而言之,国考申论的审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你具备高度的专注力、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广阔的知识储备。只有真正做到“审题如神”,你才能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做到“下笔如有神”。记住,申论的战场,往往在拿到材料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胜负的一半。
国考申论:从“下笔如有神”到“妙笔生花”,高分写作的秘诀!
审题是“入场券”,而写作则是“比赛本身”。拥有了精准的审题能力,你就已经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想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令人艳羡的高分,就需要将审题的成果,通过精妙的笔触,转化为一份份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申论文章。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升华,一种格局的展现。
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绝非“想到哪写到哪”的散乱之作,而是经过精心谋划、严谨布局的“艺术品”。
“总—分—总”的万能结构:这是申论写作中最常用也最经典的结构。
开头(总):简要概括材料主旨,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直接提出核心观点,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抓住你的“灵魂”。开头要简洁有力,引人入胜。主体(分):这是文章的“肉”所在。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中心论点,分层次、分方面地展开论述。每个层次、每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小标题,内部要论据充分、分析透彻。
结尾(总):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升华主题,或者提出展望性的建议。结尾要言简意赅,有力收官,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并列式”结构:当题目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时,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每个方面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论述清晰,相互之间没有主次之分,但要保证每个层次内部的逻辑严谨。
“递进式”结构:当题目要求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时,可以使用递进式结构。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对策,从个体到普遍,层层推进,将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
“小标题”的巧思:在主体部分,适当使用小标题,能够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小标题要简洁明了,能够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论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时,可以使用“加强党建引领”、“创新网格化管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等小标题。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申论写作中,优美、精准、有力的语言,能够极大地提升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名言警句:恰当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能够瞬间提升文章的“档次”。但要注意,引用要恰当,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不要生搬硬套。领导人讲话:引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能够体现你对时政的关注和理解,增加文章的权威性。理论术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能够使你的分析更具深度和理论高度。
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例如,用排比句来强调某个问题的严重性或某个对策的重要性。
“精准”的词汇选择:申论写作,追求的是“字斟句酌”。
避免口语化:使用书面语,避免网络流行语、口头语。用词准确:动词、名词、形容词的选择要准确,能够精确地表达你的意思。例如,用“遏制”比“阻止”更显力度,用“倡导”比“呼吁”更显正面引导。句式多样化:长短句结合,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交替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逻辑”的句间连接:句子之间的衔接要自然流畅,避免生硬跳跃。
关联词的运用:恰当使用“因此”、“此外”、“更重要的是”、“总而言之”等关联词,能够清晰地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过渡句的设置:在段落之间设置过渡句,能够帮助读者顺畅地从一个话题过渡到另一个话题。
申论写作,离不开“素材”。没有足够的素材,你的文章就会显得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
紧跟国家政策:密切关注“两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发布的重大政策文件。关注社会焦点:留意媒体报道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教育、医疗、扶贫、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学习领导人讲话: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正面典型:成功案例、模范人物、创新举措等,用于论证观点的可行性。反面教材:负面案例、问题事件、失误教训等,用于警示和反思。数据支撑:统计数据、调研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建立“素材库”:将积累的素材按照主题、题型、理论知识等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查阅。“融会贯通”: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素材的内涵,并学会将其与不同的题目、不同的论点灵活结合。“举一反三”:看到一个案例,思考它背后反映了什么深层问题?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考申论的评分标准,绝不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和材料提炼上,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的“思想深度”和“政治站位”。
“政治高度”:你的分析和建议,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方向?是否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否符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理论厚度”:你的论述,是否运用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是否能够将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现实关照”:你的观点,是否能够切中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格局视野”:你能否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去分析问题?
国考申论,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较量。它考验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更考验你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深度。唯有全面、系统地准备,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游刃有余,妙笔生花,最终斩获高分,圆梦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