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是一名资深的阅卷老师,每天需要批改成百上千份申论试卷。当一份份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开头映入眼帘时,你的耐心是否也在悄悄流失?而突然,一份别出心裁、引人入胜的开头,就像沙漠中的一股清泉,瞬间就能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对这份答卷充满期待。
申论写作,尤其是国考申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更是整篇文章的“凤头”与“豹尾”,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和最终的评价。
申论的开头,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出话题”。它承载着“点题”、“定调”、“设悬”、“引人”等多重使命。一个好的开头,能够迅速确立文章的基调,展现作者的思考深度和文字功底,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才能写出这样惊艳的开头呢?
很多考生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误区,直接从材料本身出发。高明的开头往往能够跳脱材料的表象,从更宏观、更深远的视角切入,展现出作者的格局和洞察力。
政策高度切入:将材料反映的问题与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例如,如果材料涉及乡村振兴,你可以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切入,强调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开头,能瞬间提升文章的政治站位和思想高度。时代背景切入:将材料问题置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浪潮”、“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等。
这能展现你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比如,面对某个企业转型升级的材料,你可以写:“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理论深度切入:结合一些普遍适用的理论、概念或哲学思想来引出话题。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蝴蝶效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这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一旦运用得当,效果会非常出彩。例如,谈论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可以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思维”切入。
枯燥的理论和宏大的叙事固然重要,但有时候,一个生动的故事或一个鲜活的场景,更能瞬间抓住读者的心,引发共鸣。
典型案例/数据铺垫:从材料中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关键数据,通过简短的描述,将读者带入情境。例如,如果材料讲述了某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你可以这样开头:“某某村,曾经是一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贫困村,如今却变成了‘绿树成荫,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设问句制造悬念:通过一个引人思考的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答案。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辨别真伪,守护内心的宁静?”或者“当效率与温度发生碰撞,基层治理该如何寻找到平衡点?”
有时,材料会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或新颖的概念,或者其核心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此时,可以直接对概念进行解读,或阐释其重要性,从而切入主题。
直接定义/解释: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清晰明了的解释。例如,如果材料涉及“韧性城市”的建设,你可以写:“‘韧性城市’,并非简单的‘坚固’,而是一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恢复、适应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建设高水平的韧性城市,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意义升华:强调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深远意义或潜在价值。例如,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材料,可以写:“数字普惠金融,不止是金融技术的革新,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加速器’。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重塑着金融服务的生态,让‘金融活水’流向更广阔的乡村沃土。
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古语,能够迅速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厚度,给阅卷老师留下学识渊博的印象。
名人名言:引用与材料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例如,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集体智慧”的名言来论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古语谚语:引用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智慧。例如,面对环境治理的材料,引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讨论发展与公平,引用“兼爱非博爱,兼是相对也,爱是具体”。
紧扣题意,切忌跑偏:无论开头多么精彩,都必须与申论题目和材料紧密相关,避免“泛泛而谈”或“自说自话”。简洁明了,切忌冗长:开头不宜过长,一两句话或三四句话即可,力求精炼有力,直击要害。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故事或场景引入,也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核心论题的联系。
风格统一,与全文契合:开头的风格应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头重脚轻”或“前后割裂”的现象。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好的开头往往需要反复修改和打磨,尝试不同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直到找到最令人满意的版本。
记住,申论的开头,是你与阅卷老师的第一次“对话”。一个精彩的开头,就像一副精心设计的“名片”,能瞬间拉近距离,引发共鸣,为你的高分之路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
升华结尾——如何让你的申论“余音绕梁”?
如果说开头是“凤头”,那么结尾就是“豹尾”。一个有力量、有深度、有余韵的结尾,能够有效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升华思想,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让你的文章在众多答卷中脱颖而出,甚至“点亮”整篇文章。如何才能写出这样令人回味的结尾呢?
结尾的首要功能便是对全文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意义的升华,让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思想更加深刻。
重申论点,深化意义:在总结全文论述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核心论点,并进一步阐释其深远的意义或潜在价值。例如,如果文章论述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尾可以这样写:“科技创新不仅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塑造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唯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呼应开头,首尾连贯:如果开头采用了故事、场景或设问句,结尾可以巧妙地呼应,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美感,增强文章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例如,如果开头描述了某个地区的贫困景象,结尾可以写:“如今,当昔日贫困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深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希望的田野’终将开满幸福的花朵,‘致富的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高度概括,提炼精髓:用精炼的语言,对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概括,使其成为一个隽永的“警句”或“口号”。例如,在论述党建引领作用时,可以结尾:“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事业发展的‘压舱石’和‘指南针’。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凝聚磅礴力量,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最终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优秀的结尾,往往能够将读者的视野从当下引向未来,提出积极的展望,并发出真诚的号召,激发读者的共鸣和行动。
描绘蓝图,激发憧憬:对材料所涉及领域或国家发展的未来进行积极、美好的展望,描绘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例如,在论述绿色发展时,结尾可以:“展望未来,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携手并进,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前行,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发出号召,凝聚力量:针对文章提出的问题或倡导的理念,向读者发出积极的号召,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号召的内容要具体、可行,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例如,在论述社会诚信问题时,可以结尾:“诚信,是立人之本,更是社会之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构筑诚信的社会生态,让诚信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信任的力量驱动社会和谐发展。
”提出希望,寄予期盼:对某个群体、某个事业或某个目标的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和殷切的期盼。例如,在论述青年担当时,可以结尾:“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深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将以昂扬的姿态,勇担时代重任,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在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后,结尾也可以提出具体的建议,或者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索。
政策建议,落地生根: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建议要结合材料,具有针对性,并且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例如,在论述乡村人才振兴时,可以结尾:“要构建‘引、育、留’一体化的人才发展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引发思考,点到为止:留给读者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者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让文章的余味更长。例如,在论述科技伦理时,可以结尾:“当科技的触角延伸至生命的边界,我们不仅要惊叹于人类的智慧,更要审慎地思考,如何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坚守人性的温度,守护生命的尊严。
有时候,一个充满情感的结尾,能够直击读者的内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让文章更具人文关怀和感染力。
抒发情怀,饱含深情: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例如,在论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时,结尾可以:“回望过去,无数奋斗者的汗水与泪水,铸就了消除贫困的辉煌篇章。展望未来,让我们继续秉持初心,坚定信念,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让幸福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人性关怀,温暖人心: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例如,在论述基层工作者不易时,结尾可以:“他们是平凡的劳动者,却用坚韧和奉献,撑起了社会的脊梁。让我们致敬每一位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基层工作者,因为他们的汗水,浇灌着城市的繁荣,滋养着人民的幸福。”
结构完整,逻辑严谨:结尾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应是全文论证的自然延伸和升华。主题鲜明,呼应全文:结尾要紧扣文章主题,并能与文章的开头和主体部分形成良好的呼应。语言精练,富有力量:用词准确,句子精炼,能够有效地传达思想,激发情感。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即使是讨论问题,结尾也应展现积极的姿态和对未来的信心。
避免“画蛇添足”:结尾不宜再引入新的论点或事实,应以总结和升华为主。反复推敲,力求完美:好的结尾需要精心打磨,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国考申论的开头和结尾,是你展现思考深度、语言功底和政治觉悟的绝佳舞台。一个惊艳的开头能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一个升华的结尾则能让你的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愿每一位考生都能掌握这些“点石成金”的写作秘籍,在国考申论的战场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