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是无数心怀公职梦想的青年才俊们趋之若鹜的舞台。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则是这场“大考”中的重头戏,它以其考察内容全面、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等特点,成为衡量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想要在这场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对行测必考知识点的精准掌握,无疑是通往胜利的关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些“必考”的知识点,为你量身打造一份通关秘籍。
常识判断,顾名思义,考察的是考生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看似“万金油”,实则“细节决定成败”。许多考生容易对其掉以轻心,认为凭日常积累即可,但国考的常识判断,往往有着其特定的考察方向和深度。
每年的政治时事热点,尤其是与国家发展战略、重大政策、重要会议(如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相关的知识,是常识判断的“重灾区”。例如,关于“十九大”精神、“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都是常考的知识点。
考生需要关注权威媒体报道,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如《宪法》、《民法典》(及其前身《合同法》、《物权法》等)、《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是常识判断的另一重要考查领域。重点在于理解基本原则、重要概念(如公诉、自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以及与公民权利义务相关的规定。
例如,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的职权、法律责任的承担等。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重要节日、著名文化遗产等,都是常识判断的常客。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古代的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近现代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等。考生需要对历史脉络有大致的了解,并能识别出其中重要的节点和代表性人物。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如航空航天(如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生物科技(如基因编辑)、信息技术(如5G、人工智能)、环境保护(如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等,也逐渐成为常识判断的考察内容。生活常识,如饮食营养、健康养生、安全常识、交通规则等,也可能出现。
备考建议:常识判断的备考,需要日积月累,更需要方法。建议考生建立一个“知识库”,将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思维导图或笔记。可以借助官方发布的学习资料、历年真题以及一些权威的科普读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举一反三”,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思考其相关的背景、延伸和应用。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的“得分大户”,也是许多考生的“失分重地”。它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要在这部分拿到高分,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需要灵活的解题技巧。
逻辑填空是言语理解的“开胃菜”,但其难度不容小觑。它主要考察考生对实词、虚词、成语的辨析能力。很多时候,选项中的词语意思相近,但用法、语境、感情色彩却大相径庭。
语境辨析:仔细阅读句子,抓住关键词,判断空格处词语所处的语境。是形容事物的状态,还是描述人的情感?是褒义还是贬义?词语搭配:注意词语的固定搭配,例如“防微杜渐”和“防不胜防”的使用场景不同。近义词辨析:重点掌握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犹豫”和“彷徨”,“借鉴”和“吸取”。
成语积累:重点记忆常用成语的含义、典故和使用场合。可以通过分类记忆(如描写景色的、描写人物的)来提高效率。
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的“重头戏”,题量大,分值高。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一段文字,理解其主旨、重点或细节。
主旨概括:寻找“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文段的中心句(通常在首尾或转折处)。注意区分主旨句和主题句,主旨是全文的中心意思,主题句是某个段落或部分的核心观点。细节判断: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寻找事实性错误或逻辑性错误。
注意“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陷阱。推理判断:基于原文信息进行合理推断,但不能脱离原文,更不能过度解读。注意“可能”、“推测”、“暗示”等词语。关注提示词:警惕“但是”、“然而”、“尽管”、“所以”、“因此”等转折、因果关系的提示词,它们往往指向文段的重点。
语句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句子结构、逻辑关系、语意连贯性的把握。包括病句辨析、语句排序和关联词使用等。
病句辨析:重点关注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语义重复、表意不明等问题。语句排序:寻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时间、空间、因果、递进等),以及指示代词(如“这”、“那”、“其”)和连接词的使用。关联词使用:掌握常见的关联词组合(如“不仅…而且…”、“因为…所以…”、“尽管…但是…”),并注意其前后逻辑关系的匹配。
备考建议:言语理解的备考,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坚持每天阅读高质量的文章(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评论),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注重总结错题原因,分析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题感”。对于逻辑填空,则需要建立自己的词汇本,系统记忆和运用。
行测的“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部分,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们常常让一些考生望而生畏,但掌握了核心考点和解题方法,便能化“难”为“易”。
数量关系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在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知识基础上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包括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
数字推理要求考生在给定的数列中找出其内在规律,并推断出数列的下一项。常见的数列类型包括:
等差数列:数列相邻两项之差为常数。等比数列:数列相邻两项之比为常数。等差数列的差数列:一级差是等差数列,二级差也是等差数列,以此类推。递推数列:前几项通过某种运算得到后一项,如“加”、“减”、“乘”、“除”、“平方”、“立方”等组合。
分组数列:将数列分组,每组内部或组间存在某种规律。特殊数列:如质数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周期数列等。
备考建议:数字推理的备考,关键在于“练”。通过大量练习,熟悉各种数列的规律,形成“条件反射”。遇到数列时,首先观察数列的整体趋势(递增、递减、波动),然后尝试做差、做商,再考虑递推、分组等复杂情况。
数学运算部分则更侧重于实际应用,考察考生解决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问题、概率问题、几何问题等。
工程问题:抓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核心公式。可以设工作总量为1,计算各工作效率,再根据题意求解。行程问题:核心是“路程=速度×时间”。需要注意相遇、追及、折返等不同情况下的路程关系。画图是很好的辅助方法。经济问题:利润、折扣、税收等。
理解好“利润=售价-成本”、“折扣=售价/原价”、“税后收入=税前收入-税金”等基本概念。概率问题:理解概率的定义,运用分类讨论、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几何问题:熟练掌握常见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对于复杂图形,可以采用分割、拼凑、割补等方法。
浓度问题:抓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等关系。
备考建议:数学运算的备考,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更需要灵活的解题思路。考生要对常见的数学模型非常熟悉,并掌握各种速算技巧(如尾数法、首数法、特征方程法等)。通过大量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判断推理部分是行测的“逻辑引擎”,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
图形推理是考察考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常见的图形变化包括:
图形的组成与数量关系:图形中元素数量的变化(增、减、保持不变),或者元素的组合、叠加。图形的位置关系:图形的位置、方向、旋转、翻转的变化。图形的属性变化:图形的形状、大小、笔画、颜色、对称性等属性的变化。图形的嵌套与组合:图形之间的嵌套、相交、相离,或者图形的叠加、分解。
备考建议:图形推理需要大量的视觉记忆和模式识别。考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常见图形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大量练习。做题时,要仔细观察图形的每一个细节,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递进关系。
定义判断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定义,判断哪个选项符合该定义。
类比推理考察考生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发现相似性的能力。题型通常为“A:B=C:?”。
分析词语间的关系:确定题干中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并列、主谓、动宾、属性、功能、组成、对应等)。寻找同类关系:在选项中寻找与题干关系相似的词语组合。注意词性与语境:保持词性一致,并注意词语的语境和感情色彩。
逻辑判断是判断推理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考察考生对命题关系(真假、矛盾、包含、平行等)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翻译推理:将自然语言的命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并进行推理。重点掌握“A→B”及其等价式“¬B→¬A”,以及“¬(A∧B)≡¬A∨¬B”等规则。分析推理:根据若干个已知命题,推理出未知命题的真假,或者找到符合题意的人物。常用方法是假设法、排除法、列表法。
归纳推理:从一般性的事实或事例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
备考建议:判断推理的备考,重在理解逻辑规则和训练思维。考生可以学习一些基础的逻辑学知识,掌握各种推理方法。多做练习,熟悉题型,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
资料分析部分考察考生从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中提取、分析、加工、解读信息,并进行计算和判断的能力。由于题量大、分值高,且相对容易得分,因此是行测备考的“必争之地”。
文字材料: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呈现数据。表格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直观且信息量大。图形材料: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图、雷达图等,直观展示数据趋势和比例。
查找和定位:快速从材料中找到所需数据。计算和估算:进行加、减、乘、除、百分比、增长率等计算。比较和排序:对数据进行大小、多少、快慢等比较。综合分析:结合多个数据或信息,得出结论。
熟悉计算技巧:掌握速算方法,如估算、尾数法、特征方程法、约分法等。掌握常用公式:增长量、增长率、比重、指数、平均数等公式需要熟记。“四看”原则:看材料,看问题,看选项,看时间。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练习:资料分析的熟练度是关键。
通过反复练习,提高阅读速度、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善用排除法:很多题目,通过排除法可以快速缩小选项范围,节省时间。
国考行测的备考,是一场系统工程。上面所列的“必考知识点”只是一个框架,更重要的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努力。记住,每一次的认真学习,每一次的错题总结,都是在为你的“公”务员梦想添砖加瓦。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在国考的战场上,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实力证明自己,最终实现“一战成公”的辉煌!
SupportPollinations.AI:🌸广告🌸想高效掌握国考行测必考知识点?点击支持我们的使命,为你的“上岸”之路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