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思维的深度和文字的功力。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那至关重要的“审题立意”。拿到试卷,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们必须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仔细剖析题目中的每一个线索,才能最终锁定“真凶”——即最准确、最深刻的理解题意,并确立文章的灵魂——中心论点。
申论题目,看似寥寥数语,实则暗藏玄机。其中,“题眼”便是那颗最闪耀的星,它往往隐藏在材料的字里行间,或是题干的要求中。我们要学会“慢下来”,用审视的目光去“解剖”题目。
关键词捕捉:题目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具有限定性的修饰词(如“重要”、“根本”、“关键”)、以及隐含的因果、转折、并列关系词,都可能是题眼。例如,题目要求分析“某地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那么“挑战”和“对策”就是核心关键词,分析的重点必须围绕这两者展开。
材料关联性:申论题目与给定材料是“藕断丝连”的关系,题干往往会指向材料中的某个特定部分或某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它与材料的连接点,理解题目是在材料的哪个层面进行提问。设问方式:题目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评价”等哪种形式提出问题?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我们回答的角度和侧重点。
例如,“是什么”要求我们准确界定概念,“为什么”要求我们分析原因,“怎么做”则侧重于提出解决方案。
仅仅识别出题眼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文章的“魂”。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宏观视野。
提炼核心观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出你认为最能回答题目、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主旨的观点。这个观点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的,能够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联系时代背景:申论题目往往与当前的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发展趋势紧密相连。
你的立意,需要能够回应时代之问,体现出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在分析乡村振兴问题时,立意可以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城乡融合发展”等角度入手,而非仅仅停留在“发展农业”的层面。辩证分析:很多问题并非非黑即白,需要辩证地看待。在立意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等。
这能够让你的立意更加全面、深刻。逻辑自洽:确立的中心论点,必须能够贯穿全文,并且所有的论证和论据都必须围绕它展开,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避免出现论点模糊、前后矛盾的情况。
“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材料表面,对问题进行零散的描述,缺乏上升到理论层面或宏观层面的思考。“答非所问”:审题不清,误解了题干的真实意图,导致回答的重点跑偏,与题目要求南辕北辙。“贪多求全”:试图将材料中的所有信息都揉进文章,导致文章结构混乱,重点不突出。
“套用模板”:机械地套用已有的申论范文的结构和语言,缺乏原创性和思想性,难以获得高分。
破解之道:训练自己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多阅读权威媒体的评论文章,学习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提出观点的角度。要坚信自己的思考,不被材料的表象所迷惑,勇于提出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见解。
有了清晰的立意,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为其添砖加瓦,让文章言之有物,说服力强。申论的“素材”,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精心挑选、巧妙运用,使其成为支撑论点的“精兵强将”。
申论的素材,来源极其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都需要紧密围绕题目要求和你的中心论点来选取。
给定材料: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素材来源。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案例、数据、观点、政策等,是解读题意、支撑论点的“活水源头”。要学会从材料中“淘金”,挖掘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引起共鸣的细节。自身积累:考试前的积累至关重要。这包括:时政热点:熟悉近期的中央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些是检验你是否具备“政策敏感性”和“理论素养”的重要依据。经典案例: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案例、各地优秀的发展经验、重大事件的处理方式等。例如,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扫黑除恶的显著成效、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等。理论知识:掌握一些与治理、发展、民生相关的基本理论,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依法治国理念等。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适当地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但要注意与文章主题的契合度,避免生搬硬套。常识性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作为辅助论据。
选材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素材“炼化”,使其为我所用,才是制胜的关键。
精确对应:所选用的素材,必须与你的论点有高度的契合度,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你的观点。避免使用与论点无关或关系微弱的素材。典型性与代表性:优先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案例。避免使用过于偏僻、个别或具有争议性的素材。生动性与细节性:好的素材,应该能够“说话”。
力求在引用案例时,加入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数据、场景等细节,让论据更加鲜活,更具说服力。观点与材料结合:不要仅仅罗列素材,而是要将素材与你的观点紧密结合,进行分析和解读,阐明素材是如何证明你的论点的。可以使用“正如…所示”、“这充分证明了…”、“这体现了…”等句式。
多维度展示:针对同一个论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寻找素材进行支撑,比如从宏观政策、微观实践、个体感受等多个维度进行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厚度。
“大而空”:引用一些泛泛而谈的理论或口号,缺乏具体的案例支撑,显得苍白无力。“碎片化”:将材料中的信息零散地罗列出来,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无法形成有力的论据。“张冠李戴”:引用不当,将不适合某个论点的素材硬套进去,弄巧成拙。“脱离材料”:过分依赖个人积累,而忽略了给定材料本身提供的信息,导致文章与材料的关联度不高。
破解之道:养成定期阅读、思考、总结的习惯。针对国考申论的常考主题,提前梳理和整理好相关的素材,并思考这些素材如何能够用来论证不同的观点。在考试中,要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灵活运用个人积累的素材,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审题立意和素材准备就绪后,我们就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篇逻辑清晰、文采斐然的文章。这便是“篇章谋划”和“语言表达”的工作。
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如同精美的建筑,需要有稳固的结构和流畅的逻辑。
总分总/总分结构:这是申论最常见的结构模式。开头(引论):快速切题,亮明中心论点,点明文章主旨。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用名言”、“讲述现象”等方式。主体(本论):分层、分点地展开论述,每一层、每一层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小论点,并围绕小论点提供相应的素材和分析。
小论点之间要有逻辑递进关系,或者平行展开。结尾(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中心论点,升华主题,发出号召或提出展望。结尾要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体到整体,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并列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平行地分析同一问题,力求全面。
总分结合: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使文章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段落的独立性与连贯性:每个段落都应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独立成章,但同时又要与前后段落衔接自然,保持文章的整体流畅性。可以使用过渡句、过渡词来加强段落间的联系。
申论的语言,不仅要准确、清晰,更要生动、有力,能够引起考官的共鸣。
精准规范:使用准确的政治术语、经济术语、法律术语等,避免使用口语化、网络化的表达。语句要通顺,没有语病。逻辑严密:善于运用逻辑连接词,如“首先”、“其次”、“此外”、“然而”、“因此”、“总而言之”等,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文采斐然:恰当的比喻、拟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排比、对偶:增强气势,加重语气,使表达更有力。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词汇丰富,句式多变:避免语言的单调乏味,使用多种句式(长短句结合),让文章富有节奏感。感情真挚:在表达观点时,要体现出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深厚情感,让文章具有“温度”。
积极向上:申论文章的语言风格,总体上应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即使在分析问题时,也要展现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流水账”:文章结构混乱,没有明确的层次和逻辑,就像在讲一件事情,缺乏分析和提炼。“空话套话”:语言贫乏,充斥着陈词滥调,没有新意,难以打动人。“虎头蛇尾”:开头精彩,结尾草率,或者主体论述不力,导致文章整体质量不高。“文体不符”:语言过于随意,不符合申论这类公文写作的要求。
破解之道:多读优秀的范文,学习其结构布局和语言运用。平时多进行写作练习,反复修改打磨。考试时,要保持冷静,先列提纲,再动笔,确保文章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在语言表达上,要大胆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但切记“度”,避免过度堆砌,影响文章的整体风格。
结语:国考申论,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山”,它更像是一场智慧的较量,一次思想的升华。掌握了“审题立意、素材支撑、篇章谋划、语言表达”这四大绝学,并辅以持之以恒的练习,相信你一定能在考场上笔尖生花,摘得高分桂冠,开启你的公职生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