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大作文,作为申论考试中的“压轴大戏”,历来是考生们既爱又恨的“磨人小妖精”。爱它,是因为它承载着分值,是拉开差距、实现逆袭的关键;恨它,是因为它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一旦审题不准、构思不清,就容易陷入“跑题”的泥潭,前功尽弃。
这“磨人小妖精”真的如此难以驯服吗?非也!当我们拨开迷雾,深入探究其背后规律,就会发现,国考大作文自有其“脉络”可循,掌握了方法,就如同掌握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定能降妖除魔,写出掷地有声的精彩文章。
“审题”二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学问。多少考生辛辛苦苦写就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到头来却因为审题偏差,与高分失之交臂?这绝非危言耸听。审题,绝不是简单地“看看题目给的是什么材料”,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理解题目的“意图”和“导向”。
我们要学会“拆解题目信息”。每一道大作文题目,通常都由“材料”和“要求”两大部分组成。材料是写作的“土壤”,要求则是写作的“指南针”。仔细研读材料,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议题、关键事件、人物观点、社会现象等,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宝库”。要重点关注材料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亮点”、“问题”,它们往往是题目命制的“引爆点”。
要精准解读“写作要求”。“要求”部分往往直接点明了写作的“体裁”、“角度”、“重点”、“字数”等核心要素。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一篇策论,还是其他体裁?是要求就某个现象进行“分析”,还是要求就某个问题提出“对策”?是要求“聚焦”某个方面,还是要求“全面”论述?每一个词语都不能随意放过,它们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方向盘”。
例如,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红绿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那么“红绿灯”作为具象的象征,其背后代表的“规则”、“秩序”、“管理”、“服务”等抽象概念,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并紧密结合城市治理的语境来展开论述。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挖掘题目深层含义”。国考大作文的题目,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紧密联系着当下的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发展方向。审题时,要将题目置于更宏观的视角下进行解读。例如,如果题目涉及“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那么在审题时,就要联想到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义和时代背景。
这不仅仅是“答题”,更是“理解国情”,展现出考生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洞察力。
我们要警惕“经验主义的陷阱”。有些考生可能会因为之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就想当然地套用过去的思路和模板。殊不知,国考大作文的命题趋势在不断变化,每年都有新的“考点”和“热点”涌现。盲目套用模板,往往会导致文章“陈旧”、“脱节”,难以获得高分。
因此,每一次审题,都应该是一次“全新”的开始,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把握。
审题是国考大作文写作的“第一道门”,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门”。只有精准地审题,才能为后续的构思、论证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方向性错误”。在这个环节,考生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材料信息与写作要求进行深度融合,最终锁定“写作靶心”,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掌握了审题的“破局之道”,我们便如同拥有了“导航仪”,知道要去往何方。再好的导航,也需要我们精准地输入“目的地”和“路线”。而在大作文写作中,“目的地”是我们的核心论点,“路线”则是文章的整体构思和逻辑结构。一个清晰、严谨的构思,能够让你的文章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条理分明,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二、构思布局:搭建“逻辑骨架”,让文章“骨肉丰满”
“构思”二字,是对审题理解的“一次升华”,是将零散的材料信息转化为有逻辑、有深度的思想表达。好的构思,能够让你的文章在众多申论作文中脱颖而出,展现出“思想的深度”和“逻辑的亮度”。
我们要学会“提炼核心论点”。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要从材料中挖掘出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题目主旨的观点,并将其凝练成一个清晰、鲜明的核心论点。这个论点,应该是文章的“灵魂”,贯穿始终,统领全文。例如,如果题目是关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那么你的核心论点可以提炼为“数字技术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引擎’”。
接着,要运用“总分总”或“并列式”等基本结构。这是申论大作文最常用、最有效的结构模式。
总分总结构:开篇点题,亮明观点(总);主体部分,分层论述,层层深入,分析原因、阐述影响、提出对策等(分);结尾部分,总结升华,重申观点,呼应开头,发出倡议等(总)。这种结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展现论证的深度。并列式结构:将核心论点拆解成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
例如,针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这一主题,可以设置三个子论点:一是“数字技术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准度’”,二是“数字技术优化了乡村治理的‘效率’”,三是“数字技术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参与度’”。每个子论点都围绕核心论点展开,互为支撑。
在选择结构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和材料的特点来灵活运用。有时,一个“多维度分析”的结构,比如从“原因-现状-问题-对策”或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角度展开,会比简单的“总分总”结构更能展现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要注重“段落内部的逻辑衔接”。每一段都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有其中心句,并围绕中心句展开论述。段落与段落之间,要通过“过渡句”或“连接词”来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此外”、“然而”、“总而言之”等。
这些过渡词语,就好比是文章的“关节”,能够让文章的思路更加流畅,阅读起来更加顺畅。
这种内部的“自我梳理”,能够让你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逻辑线索。
要“预设反驳与回应”。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不应是“一家之言”,而应是能够经受住“检验”的。在构思时,可以思考一下,别人可能会从哪些角度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我应该如何回应?这种“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的意识,能够让你在论述时更加周全,观点更加扎实。
“构思”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是将海量的材料信息“提炼”成清晰、有力的思想。它要求考生具备“全局观”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个好的构思,就如同为你的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让你的笔下生辉,让你的文字拥有“生命力”。当你能做到审题精准,构思清晰,那么你离写出一篇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国考大作文,就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