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一场智慧与策略的较量,而“归纳概括”则是这场较量中最不可或缺的“战场利器”。它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要将浩如烟海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凝练出那些直击核心、洞察本质的“真金”。想象一下,你面对的是一堆零散的金沙,而归纳概括的技能,就是那把神奇的筛子,能够精准地过滤掉沙砾,只留下闪闪发光的金子,而这些金子,正是考官眼中那得分的关键所在。
如何才能炼就这双“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穿材料的本质呢?
“归纳概括”不是无的放矢,它必须紧密围绕题干的要求展开。每一次的归纳,都是对题目核心问题的回应。因此,在动笔之前,反复审题,吃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弄清楚题目到底要你“概括什么”、“归纳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概括现象的成因?是归纳解决方案的要点?还是提炼某个观点的核心内涵?不同的题干,决定了我们“归纳”的方向和侧重点。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概括某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那么你的“归纳”就要聚焦于“挑战”本身,而不是去罗列乡村振兴的成就。反之,如果题目要求“提炼某项政策的创新之处”,那么你的关注点就应该是政策的“新意”和“亮点”。只有找准了“靶心”,你的归纳概括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精准地命中要害。
申论材料往往结构清晰,内在逻辑严谨。善于识别材料的结构,如同掌握了地图,能够让你在信息海洋中少走弯路。通常,材料会按照“总-分-总”、“现象-原因-对策”、“问题-分析-建议”等结构展开。你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材料的行文逻辑,找到每一部分的核心信息。
“总”的部分:往往是总起性的论述,提纲挈领,需要提炼出中心思想。“分”的部分:可能是对某个现象的细致描绘,或是对某个观点的多角度阐释。这时,需要辨别哪些是具体事例,哪些是理论分析,哪些是数据支撑,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要点。“对策”或“建议”的部分:这是申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部分。
要学会区分哪些是具体的措施,哪些是原则性的指导,哪些是潜在的风险。
在识别结构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连接词”以及“标点符号”。例如,“首先”、“其次”、“再次”、“此外”、“然而”、“总之”等词语,往往指示着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逻辑关系。而冒号、分号、破折号的使用,也常常预示着重要信息的出现或解释说明。
材料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并非所有内容都值得纳入你的归纳概括。你需要具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将那些支撑论点的核心信息,也就是“骨架”,提取出来。
紧扣题干要求: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凡是与题干要求不符的信息,无论多么生动有趣,都要果断舍弃。辨别事实与观点:材料中既有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有作者的观点和论断。你需要区分两者的区别,并根据题意决定是概括事实还是提炼观点。关注“一而再,再而三”的信息:在材料中反复出现,或者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意思的信息,往往是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
关注带有总结性、概括性表述的句子:一些句子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直接采纳或稍作修改。警惕“细节性”或“辅助性”信息:具体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旁证材料,虽然能使文章更丰满,但在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它们是否是支撑核心要点的关键。
提炼出的要点,不是生搬硬套材料原文,而是要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就像给提炼出的金子打磨抛光,使其更加耀眼夺目。
学会使用专业术语:结合申论的学科特点,恰当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能够提升概括的专业性和高度。句式结构精炼:尽量使用短句,避免冗余的修饰语和关联词,使要点一目了然。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概括出的要点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重要程度、并列关系等进行排列。
使用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如“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简洁有力;主谓结构(如“政府应加大投入”)则更侧重主体。
掌握了这“火眼金睛”的炼成记,你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申论材料中,如同孙悟空般火眼金睛,迅速识别出问题的本质,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你的申论答卷奠定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part2,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些提炼出的要点,巧妙地融入申论的答题框架中,让你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直取高分!
“化零为整”的艺术:将归纳的要点融会贯通,巧施申论答题妙计
成功提炼出核心要点,如同拥有了上好的建材,而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建材,巧妙地“化零为整”,搭建出坚固而美观的“申论答题大厦”。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提取出的要点罗列一番,更是一门需要策略、技巧和创意的“化零为整”的艺术。
不同的题目类型,需要不同的答题方式。归纳概括的要点,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选择最恰当的落脚点。
要素概括题:这种题型通常要求你概括出某一现象的“原因”、“影响”、“对策”等。这时,将提炼出的要点,按照“原因1、原因2…”、“影响1、影响2…”的结构清晰呈现即可。综合分析题:综合分析题往往要求你对材料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或者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
这时,归纳概括的要点,需要作为你分析和评价的“论据”,融入到文章的逻辑框架中。例如,如果材料分析了某个社会问题的成因,你的概括要点就应该成为分析其“复杂性”的支撑。贯彻执行题:在写公文类题目时,归纳概括的要点,往往是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或“行动指南”。
你要做的,是将这些要点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步骤。文章写作题:文章写作是申论的“重头戏”。归纳概括的要点,是构建文章“论点”、“论据”的基础。你需要围绕核心要点,展开清晰的论证,形成有逻辑、有深度的文章。
即使提炼出了精准的要点,如果组织结构混乱,依然难以打动考官。一个清晰、严谨的答题结构,能够让你的要点“活”起来,展现出强大的逻辑力量。
总分总结构:这是最常用的结构。开头点明主旨,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归纳的要点,可以作为中间分论点展开的依据。并列结构:如果题目要求列举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采用并列结构,将归纳的要点,作为并列的几个分论点。递进结构:如果问题存在递进关系(例如,从现象到原因,再到对策),可以采用递进结构,让你的分析层层深入。
在组织结构时,要注意要点之间的逻辑衔接,可以使用过渡性的词语和句子,使文章流畅自然。
前面我们谈到了语言的精炼,在这里,我们要进一步强调语言表达的“点睛之笔”——如何在恰当的地方,用精炼而有力的语言,将归纳的要点“激活”。
使用概括性强的表述:避免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多使用书面语,并辅以恰当的专业术语。善用设问或反问:在需要引导读者思考或强调某个观点时,可以适当地使用设问或反问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用名言警句或数据:如果材料中有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数据,可以恰当引用,增加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调整语序,突出重点:有时,通过调整句子语序,可以将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显眼位置,从而起到强调作用。
归根结底,申论答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展现出良好的分析、思考能力。因此,每一次的归纳概括,每一次的组织结构,都必须紧扣题目要求,服务于最终的答题目标。
审题是关键:再次强调,审题是所有步骤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题意,才能让你的归纳概括,以及后续的组织,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申论答题不是“百科全书”,不需要把材料里的所有信息都写进去。要学会取舍,突出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点。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考官评分,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确保你的答案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要点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语言规范,无错别字: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答案,能够给考官留下严谨认真的好印象。
“归纳概括”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地去感悟、去实践。通过“孙悟空火眼金睛”般的精准识别,再到“化零为整”般的巧妙组织,你就能将申论材料的价值最大化,让你的答卷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那份属于你的荣誉!记住,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在为你的成功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