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宛如一场思维的盛宴,它考查的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功力,更是考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的“申论思维”,恰似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眼光。
我们要明白,申论的本质在于“应试”。这并非贬义,而是指申论题目是紧密围绕着国家发展的核心脉络、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以及政府工作的重点方向来设计的。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对考生与国家同频共振能力的一次检验。因此,要“观大势”,就必须将目光从书本和考题中稍微移开,转向更广阔的天地。
关注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把握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这就像给自己的大脑输入最新的“操作系统”,只有底层逻辑清晰了,后续的“应用”才能顺畅运行。
“明方向”则要求我们学会辨析信息,抓住重点。申论材料纷繁复杂,信息量巨大,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淘金”?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抓主线”的能力。每一则材料,尤其是给定的背景材料,都指向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考生需要具备快速筛选、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识别材料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例如,当材料中反复出现“共享”、“协同”、“创新”等词汇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国家在特定领域的发展思路。而“痛点”、“难点”、“瓶颈”等词汇,则指向了材料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也是申论题目往往会聚焦的落脚点。
再者,申论思维的“破壁”之旅,离不开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深刻理解。申论题目,归根结底是要求你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描述,而是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像医生诊断病情,需要“望闻问切”,层层剥茧。
而“目标导向”则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要明确国家希望达成的目标,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这需要我们将材料中的信息与国家政策、工作要求相结合,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我们还要重视“跨界思维”的培养。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单一视角的分析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申论题目常常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考生需要在阅读材料时,尝试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挖掘材料背后的多重含义。
例如,一篇关于“老龄化”的材料,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对劳动力供给和养老金体系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其对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的冲击,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种跨界整合能力,能够让你的分析更加深刻,对策更加全面。
要炼就申论思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次练习,每一次模拟,都应该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要问自己:我从这篇材料中看到了什么?我发现了哪些规律?我的分析是否足够深入?我的对策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将这些思考和总结固化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解题模型。
这就像武术高手,每一次实战都是一次“练功”,通过反复的打磨,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绝世武功”。
总而言之,国考申论的备考,不仅仅是背诵套话、模板,更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查。要“运筹帷幄”,先要“观大势”,理解宏观的国家发展方向;要“明方向”,善于抓住材料主线,洞察问题本质;要具备“破壁”的思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找到清晰的脉络。
这是一场思维的“炼狱”,也是一次升华的契机。当你真正开始以“申论思维”去审视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备考的道路,也将变得更加开阔和充满希望。
如果说“申论思维”是将军的战略部署,那么“申论写作”就是士兵的精密执行,是将军意图转化为实际战果的关键环节。国考申论的答卷,最终呈现形式是文字,而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从而打动阅卷人,赢得高分。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你的“申论思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一篇“有血有肉”、“有理有据”的佳作?这需要“匠心”。
要做到“言简意赅”,精准表达。申论写作,最忌讳的是“洋洋洒洒”却“言之无物”。每一句话都应该是为了传递信息、论证观点而存在的。要学会运用精炼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模糊化的表述。比如,与其说“这个问题很麻烦”,不如说“该问题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协调难度大”。
要训练自己用“公文体”语言去思考和表达,让你的文字显得专业、严谨。在组织句子时,注意主谓宾的完整,避免出现“缺胳膊少腿”的句子。要合理运用连接词,如“一是”、“二是”、“此外”、“因此”、“综上所述”等,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结构清晰”是申论写作的骨架。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往往有着清晰的结构。通常,我们会遵循“总-分-总”的模式,即开头点题,中间分条阐述,结尾总结升华。在“分”的部分,要善于运用小标题,将你的论点或对策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些小标题不仅能够帮助阅卷人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也能够体现你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比如,在提出对策时,可以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基层落实”、“提升群众参与度”等角度来展开,每一个角度都可以作为一个小标题,并在其下进行详细论述。
第三,“内容充实”是申论写作的血肉。仅仅结构清晰是不够的,你的论点和论据也需要言之有物,有说服力。在论述观点时,要紧密结合材料,引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为支撑。不要凭空臆断,而要让你的观点“生长”在材料之中。要学会“化用”材料,将材料中的分散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提出对策时,要注重对策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可行性”意味着你的对策要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落地;“创新性”则要求你能够跳出常规思维,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建议。可以尝试运用“SWOT分析”、“PDCA循环”等分析工具,来帮助你提炼出更具深度和创新性的对策。
第四,“逻辑严密”是申论写作的灵魂。一篇申论文章,最怕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在写作过程中,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从提出论点,到引用论据,再到得出结论,每一个环节都要环环相扣,不能有明显的跳跃。要学会区分“是什么”(问题表现)、“为什么”(问题根源)、“怎么办”(对策建议)。
确保你的分析脉络清晰,让阅卷人能够顺畅地跟随你的思路。
第五,“语言优美”是申论写作的点睛之笔。虽然申论写作强调的是严谨和专业,但适当运用一些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极大地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这并不是要求你写“骈文”,而是要在关键之处,用一些富有力量或意境的词句,来点亮你的文章。比如,在开头或结尾,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者运用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不影响文章整体风格和严谨性的前提下进行。
要想写得出彩,必须“勤加练习,精益求精”。申论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打磨。要多做真题,多写模拟题,并认真对照范文,找出自己的不足。要学会“临摹”,但更要学会“化用”,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多种写作方式,比如先写提纲,再填充内容,或者先写核心论点,再围绕其展开论述。
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要重视“复盘”,每一次写作后,都要认真回顾,分析文章的优缺点,并加以改进。
总而言之,国考申论写作,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它要求我们用精准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以及恰当的修辞,将自己的“申论思维”转化为一篇篇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只有怀揣“匠心”,不断打磨,才能在字里行间,展现出过硬的综合素质,赢得属于自己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