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一场智力的角逐,一次逻辑的盛宴。无数考生在这片“题海”中奋力拼搏,而那些掌握了核心“公式”的幸运儿,早已悄然拉开了与他人的距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国考行测公式大全”的神秘面纱,探索数字背后的奥秘,领略逻辑的无穷魅力。
数量关系模块,是许多考生心中的“痛点”。复杂的数据、繁琐的计算,常常让人望而生畏。当我们将其视为一组组等待被解读的密码,一个个需要巧妙运用的“公式”时,一切便豁然开朗。
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这是最基础的公式,理解了它,就能轻松应对相遇的各种场景。想象一下,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的速度加起来,就是他们共同“缩短”距离的速度。追及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而当一个人追赶另一个人时,只有速度快的那个“追上”了速度慢的那个,才能形成“追及”。所以,他们之间的距离差,就是速度差乘以他们所花的时间。流水行船问题: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水流是行程问题中的“助推器”或“阻碍者”,理解顺流和逆流的速度变化,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利润计算:利润=售价-成本。这是最直接的利润计算方式。利润率: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利润率反映了投入的成本能带来多少回报。折扣计算:折后价=原价×(折扣数/10)。折扣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理解折扣如何影响价格,是购物时精打细算的必备技能。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工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将工程总量看作“1”,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就是他们完成工程的比例,然后我们就能计算出完成整个工程所需的时间。合作效率:甲乙合作的效率=甲的效率+乙的效率。当多人合作时,他们的效率是累加的,这能大大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浓度问题考察的是溶液中溶质所占的比例。理解这个基本公式,就能轻松推导出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之间的关系。稀释与浓缩: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增加;浓缩时,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少。掌握了这一变化规律,就能应对各种稀释和浓缩的场景。
平均数:平均数=总和/个数。这是最基本的统计概念,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概率:概率=发生次数/可能的总次数。概率问题考察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其基本计算方式,就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规律。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更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虽然不像数量关系那样有明确的数学公式,但其中蕴含着一套套“解题公式”,帮助我们精准把握题意,快速锁定答案。
首句是论点,末句是总结。很多议论文片段,开篇点题,结尾总结,中间的论证只是为了支撑首句的观点。关联词是线索,转折词是关键。像“但是”、“然而”、“尽管如此”等转折词,往往预示着作者态度的转变或重点的转移。“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
识别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抓住文章的整体逻辑,快速找到核心句。“第一”、“其次”、“最后”等表示并列或递进。这些词语提示了信息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路。
假言命题的推理:肯定前件:如果P,那么Q;P为真,则Q为真。(肯定后件不能推出前件)否定后件:如果P,那么Q;Q为假,则P为假。(否定前件不能推出后件)“除非…否则…”:“除非A,否则B”等价于“如果A,那么非B”,也等价于“如果B,那么非A”。
联言命题的推理:P且Q为真,当且仅当P为真且Q为真。选言命题的推理:P或Q为真,当且仅当P为真或Q为真(或两者都为真)。相容选言:P或Q;非P;则Q。不相容选言:P或Q(二者必居其一);P;则非Q。
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风格。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温度”和“场合”,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传达意思。注意语序和句子结构。语序的颠倒或句子结构的混乱,会直接影响句子的意思。关注逻辑连接词。“因此”、“所以”、“因为”、“由于”等词语,明确了句子之间的因果或递进关系。
掌握这些“公式”,并非让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思维模式。在练习中不断巩固,熟练运用,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题目,如今却能游刃有余。
在Part1中,我们一同领略了数量关系和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核心“公式”与解题技巧。现在,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解锁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两大模块的制胜法宝,让这份“国考行测公式大全”成为你通往成功的坚实基石。
判断推理模块,是国考行测中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板块。它像一场场精密的推理游戏,需要我们运用严谨的逻辑工具,层层剥离,最终找到隐藏的真相。
数量类图形:笔画数:统计图形的笔画数,寻找规律(如等差、等比、平方、立方等)。交点数:统计图形中线条的交点数量,寻找规律。封闭区域数:统计图形中的封闭区域个数,寻找规律。孤立的线条数/点数:关注图形中的独立元素。属性类图形:对称性:观察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或中心对称。
曲直关系:统计图形中直线和曲线的比例。叠加/求同/求异:将图形进行叠加,或找出图形的共同点/不同点。图形的运动:观察图形的旋转、翻转、平移等运动规律。编码类图形:将图形中的元素进行编码,寻找数字或字母之间的规律。组合类图形:将多个图形进行组合、分割或重组,观察其变化。
抓住定义的核心要素:仔细阅读定义,找出其关键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行为、方式、目的、结果等。分析选项与定义的比对:将每个选项的描述与定义的关键要素进行比对,看是否完全符合。注意“是”与“属于”:定义判断通常考查“属于”或“不属于”某个概念,因此需要精确比对,不能出现模糊地带。
识别“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有时定义会包含条件关系,需要辨别清楚。
词语之间的关系:对应关系:如“作者-作品”、“工具-动作”、“物品-用途”等。因果关系:如“原因-结果”、“行为-后果”等。并列关系:如“同类事物”、“近义词”等。转折关系:如“正向-反向”、“开始-结束”等。组成关系:如“整体-部分”、“材料-成品”等。
功能关系:如“器官-功能”、“工具-作用”等。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辨析选项与题干词语关系的相似性:找到题干词语之间最核心、最本质的关系,然后在选项中寻找具有相同关系的词语。
真假话问题:假设法:假设其中一人说真话,看是否与其他条件矛盾;再假设其说假话,看是否矛盾。矛盾关系:找出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例如,A说“真”,B说“假”;或者A说“肯定”,B说“否定”)。矛盾的命题必有一真一假。可能性推理(削弱型/加强型):寻找论据和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是什么,以及基于论据得出的论点是什么。
削弱:找到与论点方向相反、削弱论证过程的选项。常见的削弱方式包括:指出无关选项、另有他因、因果倒置、举个例反驳、诉诸权威(若不适用)等。加强:找到支持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的选项。常见的加强方式包括:提供新的证据、排除他因、肯定因果关系、加强类比的相似性等。
必然性推理:朴素逻辑(分组、排除):结合已知条件,通过排除法或分组法,逐步推断出正确结论。归纳推理:从一般性的事实或例子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或规则出发,推导出个别性的结论。
资料分析模块,是名副其实的“送分题”,但前提是你掌握了快速、准确的计算技巧。这里的“公式”,更多的是一些高效的计算方法和速算技巧。
增长量=后期值-前期值。增长率≈增长量/前期值×100%。(当增长量很小时)增长率≈增长量/后期值×100%。(当增长量很大时,或题目要求近似值)“ratio-1”公式(适用于增长率的百分比估算):增长率≈(B-A)/A×100%。
当A和B是比率时,可以用(B-A)/A×100%来估算增长率。
比重=部分量/总量×100%。平均数=总量/个数。倍数=前期值/后期值。(或反之,根据题目要求)
首数法:只取数字的首位进行计算,快速得出结果的范围。尾数法:关注数字的尾数,快速排除干扰项。取整法:将数字进行适当取整,简化计算。“十字交叉法”:适用于混合问题,例如价格、浓度等。
巧用凑整:将接近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凑整,简化计算。拆分法:将复杂的数字拆分成更易于计算的部分。约分法:在分数计算中,先进行约分,降低计算难度。
“国考行测公式大全”,并非枯燥的公式罗列,而是你征服行测的智慧结晶,是你通往成功的坚实指南。掌握这些“公式”,就像拥有了打开各种题型宝藏的钥匙。但请记住,公式只是工具,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思维才是灵魂。
在备考的道路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将这些“公式”融入到大量的练习中,在模拟中检验,在反思中升华。每一次的刷题,都是一次对“公式”的活化,都是一次对逻辑思维的锤炼。
愿这份“国考行测公式大全”,能点亮你的备考之路,助你在国考的征途上,披荆斩棘,一战成硕!祝你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