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考生们,当你们点开这篇推送,想必心中已燃起一份对公务员职业的向往,而“申论”这二字,无疑是这趟征程中最让人又爱又恨的“拦路虎”。它不像行测那样有明确的公式和逻辑,更像是一场深度挖掘、抽丝剥茧的思维游戏,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文字功底,更是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
有人说,申论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写;也有人说,申论是“玄学”,摸不着门道。但我想说,申论绝非虚无缥缈,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掌握了这些,你也能从“小白”蜕变为“申论达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思维与文字的博弈之旅,探寻国考申论的“通关秘籍”。
在正式“开练”之前,我们得先明白,申论到底考什么?简单来说,申论考察的就是你作为一名潜在的公务员,能否阅读、理解、分析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它分为几个核心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材料往往信息量大、逻辑链条复杂,需要你快速抓住核心信息,辨别主次,理解作者意图。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基层干部,面对一份反映群众诉求的报告,你必须快速理解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才能有效解决。分析概括能力:这是申论的“骨架”。
材料中的信息并非孤立存在,你需要通过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提炼出关键要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比如,材料可能描述了某个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你需要分析污染的源头、表现、原因、影响,并概括出问题的本质。提出对策能力:这是申论的“灵魂”。
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你需要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和材料信息,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要求你具备一定的政策敏感度和实践能力,思考“该怎么办”。文字表达能力:这是申论的“外衣”。再好的思想,如果表达不清,也无法传达。你需要用准确、简洁、有条理的语言,将你的观点清晰地呈现出来。
很多考生一看到申论材料就头大,觉得内容庞杂,无从下手。这种“惧怕”心理,往往源于对申论的误解。
事实上,申论并非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机械套用。虽然积累一些理论和案例有帮助,但申论的精髓在于“就事论事”,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灵活运用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答案。过度依赖套话,反而会显得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虽然申论写作需要良好的文字功底,但它与普通作文有本质区别。申论是基于材料的“论述”,而非“抒情”或“记叙”。它的逻辑性、严谨性和目的性更强。你需要围绕材料和题目,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的确,有时候写得顺,感觉会很好。但申论高分并非偶然,它背后是扎实的分析能力、清晰的思路和精准的表达。运气只能带来一时的灵光乍现,而实力才能让你稳健前行。
在国考申论的备考过程中,有几个核心要素是必须牢牢掌握的:
精读材料,吃透“原文”:这是申论的“命脉”。国考申论的材料往往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现象、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阅读材料时,要带着问题去读,划出关键词、关键句,理清材料的层次和脉络,理解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就像一个侦探,仔细勘察现场,收集一切蛛丝马迹。
关注热点,紧跟“时代脉搏”:申论材料往往与当下的时政热点息息相关。平时多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社会民生议题,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动态,积累相关知识和观点。这能让你在阅读材料时,更容易理解背景,也能在提出对策时,更有深度和视野。
练习审题,找准“命题者意图”:题目是申论的“指挥棒”。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可能蕴含深意。审题时,要仔细辨析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如字数、体裁、身份、对象等),明确考察的核心能力,找准命题者的真实意图。这是避免“答非所问”的关键。
掌握题型,知晓“解题套路”:申论题型多种多样,如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等。每种题型都有其特定的考察方式和答题思路。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能让你在考场上游刃有余,高效得分。
勤加练习,锻造“答题肌肉”:申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看不练是没用的。要坚持做题,尤其是模拟练习,限时完成,严格按照要求作答。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答题思路和表达方式。
理解了申论的本质,破除了备考的误区,掌握了核心的备考要素,你就已经为接下来的“实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仅仅“知道”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做到”。在下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提分策略,助你真正实现从“看客”到“王者”的华丽转身!
在掌握了申论的基本认知和备考思路后,我们现在将进入更具操作性的环节——申论的“实战技巧”和“提分秘诀”。记住,申论高分的炼成,离不开精细的打磨和持续的练习。
国考申论的题型主要包括: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每种题型都有其独特的“解题密码”。
考察点:让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方面的信息,如原因、影响、主要内容、特点等。解题思路:“三步法”:找准范围:仔细阅读题目,明确概括的“对象”是什么,从材料的哪些部分去寻找信息。提取要点: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找到与概括对象相关的句子,划出关键词、核心信息。
加工整合:将提取的要点进行梳理,去除重复,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注意使用概括性的词语,使内容更精炼。“隐藏技巧”:“追根溯源”:原因类概括题,往往隐藏在材料的“前因后果”、“之所以”等处。“多角度分析”:影响类概括题,注意从不同主体、不同方面(经济、社会、环境、个人等)去挖掘。
“归纳法”:将材料中分散的信息进行归类,形成一个总括性的表述。提分关键:覆盖面全、表述精炼、逻辑清晰。
考察点:要求你分析某个现象、问题的原因、影响、意义等,并进行阐释。解题思路:“四要素法”:确定分析对象: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什么,是从材料的哪个角度入手。搜集信息:仔细阅读材料,找出与分析对象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原因、表现、结果、影响等。
分析归纳:运用逻辑分析,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条理阐述:按照逻辑顺序,清晰地阐述分析结果。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等结构进行展开。“隐藏技巧”:“由表及里”:关注材料中对现象的描述,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纵向与横向结合”:分析原因时,既要考虑历史因素、当前因素,也要考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提分关键:分析透彻,逻辑严谨,论证有力。
考察点:要求你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解题思路:“六步法”:明确问题:准确识别材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题目要求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析原因(若必要):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确立原则:思考制定对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合法性、可行性、针对性、系统性等。提出对策:结合问题原因和指导原则,从宏观和微观、政府和个人、短期和长期等多个角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充实内容:对提出的对策进行必要的阐述,说明其具体做法、目的和预期效果。
检查优化:审视对策是否全面、可行、有新意,进行必要的调整。“隐藏技巧”:“部门联动”:很多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作解决,考虑不同部门的职责。“创新思维”:结合新理念、新技术,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对策。提分关键:针对性强,措施具体,操作性高,有创新。
考察点:要求你根据特定情境,撰写通知、倡议书、讲话稿、报道等。解题思路:“四要素法”:明确文体:准确判断应写何种应用文。确定身份:明确你在此情境下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对象:明确这篇应用文是写给谁看的,受众是谁。抓住目的:明确写这篇应用文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
“通用格式”:掌握各类应用文的通用格式,如标题、称谓、正文、结尾、落款等。“内容为王”:在遵循格式的基础上,内容要切合实际,语言要准确、生动、有感染力。提分关键:格式规范,内容贴切,语言得体,情感真挚。
申论写作,最终要落实在文字上。如何让你的文字既准确严谨,又富有文采?
材料中往往散落着许多精辟的论述、生动的比喻、有力的号召。在答题时,巧妙地引用这些句子,不仅能丰富你的语言,更能体现你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但要注意,引用要自然,与上下文衔接紧密。
万能句式:比如,在分析原因时,可以使用“首先……其次……再次……”;在提出对策时,可以使用“要……,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句式能帮助你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高级词汇:学习一些与时政、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语,如“前所未有”、“深刻变革”、“新常态”、“砥砺前行”、“春风化雨”、“百废俱兴”等。
总分结构:先提出总论点,再分层阐述,最后总结。并列结构:将几个平行的观点或措施并列提出。递进结构:从一个层面深入到另一个更深或更广的层面。使用连接词:如“然而”、“因此”、“此外”、“总而言之”等,帮助连接句子和段落,梳理逻辑。
字迹清晰、卷面整洁是基本要求。避免涂改过多,保持卷面干净。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小技巧,如使用小标题、分段清晰、重点词句适当加点等,但切忌花哨。
合理分配时间:提前规划好每道题的答题时间,留出检查的时间。先易后难:遇到简单的题目先做,建立信心,再攻克难题。“宁可少写,不可写错”: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宁可少写一点,也要保证质量。保持良好心态:考场上难免遇到难题,保持冷静,尽力而为。
国考申论,是能力,更是机遇。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你未来服务人民、建设国家的“练兵场”。希望这篇“通关秘籍”,能为你点亮前行的道路,让你在申论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实现自己的公考梦想!